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第四週 民族誌書寫與民族誌經典介紹

2013.09.30上課內容與心得


  老師在上課提到,書封與簡介很重要,有時藏了許多重要的訊息。他今天要讓我們認識的有兩本重要的書籍,也是他之前反覆提醒我們的《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作者:Michael Angronsino;譯者:張可婷)與《薩摩亞人的成年》(作者:Margaret Meed;譯者:周曉紅等)。

   以下是我去圖書館借閱《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的重點紀錄:

  



第一章        緒論:民族誌及參與觀察研究法

一、前言

1.          民族誌處理的事整理意義上的民族,而非其中的個人。
2.          民族誌研究的是一個有組織的、持續存在的團體(groups),其可能是族群(Communities)或社會(Societies),最足以代表此一團體獨特生活方式之特徵的就是文化。
3.          文化的研究涉及對於該團裡共通的習得行為、習俗及信仰進行仔細的考察。

二、理論

1.          結構功能論:
I.            有機比擬論(the organic analogy):將社會比擬為生物有機體,其結構與功能就類似於身體的器官系統。
II.          自然科學傾向(a natural science orientation):主張應該以經驗的方式研究社會,才能發現其潛在的模式和整體秩序。
III.        窄化的觀念領域(a narrowed conceptual field):結構功能論者傾向於將焦點擺在社會及其次系統(例如:家庭、經濟、政治機構、信仰)上,而鮮少關注藝術、語言、人格發展、技術和自然環境。
IV.        普遍性的觀念(a science of universality):假設所有的社會機構(制度)及其個別的功能均可在所有類似的社會結構中發現。
V.          突顯親屬研究(the pre-eminence of kinship studies):認為家庭關係乃維繫社會的「黏著劑」。
VI.        維持平衡狀態的傾向(a tendency toward equilibrium):假定社會通常會呈現合諧與內部一致的狀態;分裂(disruptions)或異常(anomalies)最終會被存在社會自身內部的機制所矯正。

結構功能論主要強調行為的規則(規範)與行為本身之結合(linkage),並將「民族誌」視為純粹經驗的工作,人們的信仰被當成是真實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s),是可以被客觀的研究人員用最低限度的詮釋所蒐集的「資料」。

2.          符號互動論:
I.            人們居住的世界充滿後天習得的意義,而這些意義被編碼為符號(Symbols),並且透過特定社會團體的互動而為其成員所共享。
II.          「符號」成為具有激勵人心的動機(motivational),其能驅策人們進行其活動。
III.        人類內心自身會有所成長與變動,以回應個人所參與之互動的品質與範圍。
IV.        所謂的自我(the self)是一種社會建構產物(social construct),亦即我們對於我們是誰的概念只能透過與他人的互動過程才得以發展。

符號互動論強調「為了找出社會行動者對於其自身行動所賦予的意義」。

比較:
A.          結構功能論主張「行為是一組客觀的事實」。
B.          符號互動論則是「更為主觀地描述人們是如何了解他們的行為」。

3.          女性主義:
I.            假設社會關係具有性別化的色彩(gendered),亦即性別意識(consciousness of gender)是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之基本因素之ㄧ,主張有某種女性「本質」(essence)的存在,亦即包括呵護(nurturance)、關懷(caring)、偏好合作而不喜競爭等基本特質。
II.          共通的兩性不對等(universal sexual asymmetry)。

此通常具體表現在生命史(life history)上,亦即鼓勵女性以自己的方式並且使用自己的語彙說出自身的故事,至於研究人員的提示則降到最低。

4.          馬克思主義:
A.          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經濟和政治學的研究產生重大的衝擊,但對於那些處理社會行為的學科(例如: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其影響則較為間接。
B.          此種觀點強調的是跨文化(trans-cultural)的研究,而非本質上的特殊性。

5.          俗民方法論:(最重要)
「俗民方法論」旨在姐是團體的現實感(對於實體的觀感(sense of reality))是如何被建構、維持及演變。

I.            人類的互動具有反身性(reflexive),這意味著人們在詮釋線索(cues,例如:話語、手勢、肢體語言、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運用等)時是遵循一般人對於實體的共通看法。
II.          資訊有其指標(indexed),這意味著在特定其境中皆有其意義;因此,重要的是了解互動各方之個人傳記、他們宣稱的目的以及過去的互動,以便了解在該特定被觀察的情況下究竟發生了何事。

俗民方法論的研究假定社會秩序之維繫世界由使用技巧讓那些參與互動的人意識到他們共享一個共通的實體。

I.            追求「正規形式」(normal form):如果互動的各方開始覺得正在發生的事自己可能並未全然同意,他們可能會彼此示意,已回歸到就他們的背景而言推定為「正規」之形式之中。
II.          倚賴觀點的互惠reciprocity of perspective):人們主動傳遞彼此的經驗是可以互相替換的信念(並且被接受為事實),即便他們可能隱隱體認到彼此是「來自不同的地方」。
III.        使用「其他等等原則」(et cetera principle):不管在任何一次互動中都會留下許多尚未說出口的話,讓互動的各方可以填補或是等待得以瞭解彼此話語或行動所需的資訊。

6.          批判理論:
主張所謂的參與式的行動研究,其所有的努力都在於讓該社群能以主動的夥伴身分涉及研究的設計與執行。

7.          文化研究:
近年來出現之另一種形式的批判理論,此依研究領域探索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受到代代相傳的結構所形塑。

8.          後現代主義:
A.          「後現代主義」就是對於那些挑戰實證主義(positivistic)研究者的泛稱。
B.          主張「文化」與「社會」是透過社會建構的過程所獲致的概念,而非客觀存在的實體。

三、民族誌:基本原則

1.          藉由仔細觀察行為及詳細訪談研究族群來尋找類型。
2.          民族誌研究者可能十分關注田野研究的過程。

四、定義
1.          民族誌是針對一個人類團體,包括其機構、人際行為、物質產物以及信仰,進行描述的藝術與科學。
2.          民族誌研究者主要關注日常事務,亦即其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
3.          民族誌研究者搜集人類經驗的相關資料,以便找出可以預測的類型(predictable patterns),而非描述每一件可以想見的互動或生產情況。
4.          民族誌研究必須在現場進行,研究者必須盡可能地做到主觀地參與、同時也客觀地觀察研究對象的生活。

五、民族誌研究方法

1.          民族誌研究方法必須以田野為依據(field-based,在有真實的人實際生活的環境中進行,而非在研究者可以控制被觀察或是被測量行為要素的實驗室中進行)。
2.          民族誌研究方法是個人化(personalized,由每天、面對面接觸研究對象的研究者來進行,因此研究者不但是研究對象生活的參與者,也是觀察者)。
3.          民族誌研究方法是多因性(multifactorial,透過使用兩種或是更多的資料蒐集技巧,可能是質性或量化,以便在結論中予以三角交叉驗證,亦即由達成結論的多種方式來強化結論)。
4.          民族誌研究方法要求長期投入(long-term commitment)。
5.          民族誌研究方法是歸納(,其進行的方式就是運用不斷累積的描述性細節,以建立概括性的類型或是解釋性理論,而非建構用以驗證根據現存理論或模式所推出的假設)。
6.          民族誌研究方法是對話式(inductive,亦即研究者的結論及詮釋可接受研究對象的公評,即便在形成的過程中亦然)。
7.          民族誌研究方法是全觀的(dialogic,旨在盡可能地完整描繪研究團體)。


出處:《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作者:Michael Angronsino;譯者:張可婷。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