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3.30上課內容與心得
一、點名:老師透過點名來了解學生的情況與是否交期末報告。
二、交期末報告:因為我們這組上禮拜就繳交完畢,所以不用擔心。
三、回顧與討論:
從期中到期末這幾週,重點主要放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面,從介紹文化多樣性公約、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持續深入課程的核心,除了提供專有名詞的解釋外,老師也舉了很多關於文化創意產業的例子,甚至透過文本的補充,讓我們更了解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今天有一組上台報告秦朝的文化,我對於他們說的兵馬俑跟青銅器很感興趣,也看到他們實際參觀的照片,而每個人撰寫報告的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從中也學習到不少方法。
【文本:新世紀領導的六大能力】
此文本精選了杜拉克基金會董事長賀賽蘋撰寫的《未來領袖Ⅱ》的內容,指出新世紀領導人該具備的六大新能力。
能力一:整合性思考
整合型領導人要能既廣且深地檢視組織內的各種人事物,然後靈活地整合組織資源、明快地整合傳統與創新、適應新的動態商業模式,再以協調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學習是傾聽,能主動在別人的言談中搜尋多樣觀點,以及培養冷靜的氣質與開放心胸。
能力二:人類學家的文化洞察力
未來的領導人要像人類學家,不帶成見地思考文化環境。過去太過偏重於心理學取向,關心領導人個人,而忽略了領導人所處的文化與環境,若要真正了解文化的影響,領導人應該像人類學家看齊,在不同的組織、文化面前都以謙卑的心態,知道這世上的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只有融不融入其中的差別。要主動、不帶色彩、深刻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
能力三:家庭治療師的溝通能力
用溝通帶動改變,最有效的學習對象,及是用溝通創造改變的家庭治療師。人類系統是一種「角色網路」,領導者為嘗試影響角色,而不是人,所以從溝通創造改變的過程,將組織的方向轉往自己的戰略目標,才能帶動整個系統的健康。
能力四:像藝術家的直覺
未來的領導人要有像藝術家的直覺能力,必須進一步將自己的洞見傳達給他人,影響他人接受,並且了解共通性、想像遠景,因為藝術家總是能讓自己體驗各式各樣的事物和刺激,未來領導人要培養直覺,也就有賴多讀、多看、多聽、多走與多玩。
能力五:正向價值觀
未來領導人必須擁有正向價值觀,因為許多企業都承受市場的壓力,尤其是剛上市的企業,這讓很多領導人汲汲營營於募資,籌錢的壓力甚至會導致領導人採行不老實的「權宜之計」,是企業的警訊,所以領導人還是要回歸本質,以身作則,才能長久發展。
能力六:傾聽內在的召喚
如《僕人領導學》的作者格林里夫所言,領導人的終極境界就是「自我領導」,駕馭自己內在的智慧與勇氣,去服務別人,唯有如此,才能遏止權力腐化的傾向,懂得傾聽內心召喚的領導人有三項共同特質:服務、熱情、勝任。優秀的領導人除了滿足所有利害關係人(客戶、股東、公眾)外,也必須展現高度的道德,並且厚植自我與他人的力量。
【心得】
我覺得當任一個領導者真的需要具備這些能力,以帶領一個小組作報告等等來說,那些能力也可以運用在上面,因為我常自告奮勇去擔任小組長,許多時候都會碰到溝通不良的問題,遇到這類的問題,我多半會一個人先生悶氣,然後再思考解決的方式。
看過這個文本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心胸要更加寬廣,不應該只侷限在小事情上面,更不應該只想著要對「自己」有利什麼的,而是要以服務他人的態度,來省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或是提出的看法是否能夠普遍接受,亦或是別人是否有更有創意的想法。
再者,我認為擁有「正向」價值觀很重要,因為如果一個領導人常常從壞的方面去思考深不可測的未來,那麼他也會忽略好的方面帶來的好處,也會影響到員工的心情,這些也讓我反省許多以前做的事情,有的時候在一個組裡面,需要有一個扮黑臉的人,這樣大家才會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捨棄怠惰,積極向上,但是如果一個人同時扮黑臉又當領導人,多個角色重疊之下,領導人也會不知不覺忘記員工也需要在好的心情下,提高完成效率。
從這個文本我學習到很多當領導人的技巧,同時也發現到文化的內涵擁有許多面貌 ,不僅可運用在經濟產業上,也能運用在人格特質上,多元化的學習更使我能接受不一樣的事物。
【出處】
朱灼文(2008)。新世紀領導的六大能力。天下雜誌365期,40-45。
102年度第一學期:台灣與世界文化學群--文化與田野
指導老師:廖志輝老師; 學生:英二B 廖翊婷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第十六週 同學分組口頭報告、文創薈萃
2013.12.23 上課內容與心得
今天我上台分享從開學到現在整理出來的檔案內容,一開始超緊張的,因為我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好,所以我就按照我的學習檔案怎麼寫就怎麼講,透過與老師的對話,我學習到很多,也知道還有哪邊需要改進。
有的時候,製作完學習檔案的當下不知道還有什麼要改進,因為我通常製作完就當作沒事了,所以很少會再回頭檢視整個檔案的內容與排版,只有看目錄跟大概的配置,不過這次有很多人幫我再看過學習檔案,讓我變得更加細心謹慎,用更認真的態度面對學習檔案,想要做得比好還要更好。
雖然製作學習檔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耐心與毅力,但是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盡管製作過程很辛苦,因為我不止有通識課要兼顧到,同時還有其他課也要顧好,壓力很大,不過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也瞭解到更多平常不會在系上學習到的知識,甚至透過老師發的那些文章中,我發現原來「文化」如同所有事情的源頭一樣,跟任何事情都有所關聯。
我上台分享完畢後,老師繼續上課,提到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網(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與文化部最新消息(http://www.moc.gov.tw/news.do?method=list&sn=1)的部份。
(以上兩張的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798%E8%89%BA%E6%9C%AF%E5%8C%BA)
再來也提到了有關大陸文創產業--北京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藝術區,是一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地區的一個藝術園區。藝術區的名字是由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名稱沿用而來,如今,798除了數字本來含義以外,一般專指北京798藝術區,在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798共識,因此798也指這一藝術區引申出的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亦稱798方式。(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798%E8%89%BA%E6%9C%AF%E5%8C%BA)
而台灣,則是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為主,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資料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在序文當中,數次提到「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一詞,二十年代初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他們共同編著的書籍《啟蒙的辨證》中提到,接著二十世紀中葉法國設回學家米亞基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承認文化商品畫會造成藝術的膚淺化,再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提出「文化、貿易及全球化」的說法,認為創意是人類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我的觀點也是認為把「藝術」當成商品販賣會變成一種降低附加價值的事情,就像量產販售的商品一樣,太過於大眾化,有時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大家都能擁有,那件商品就會變得很廉價,但是藝術的本質是不變的,同時這也證明了文化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
隨後文本提到了「創意產業」的概念,起源於1994年,由澳大利亞政府在其文化政策白皮書《創意之國》中明確指出:「由文化創造財富的經濟導向,強調對大眾的教育、藝文欣賞人口的培植,以及協助創意產業出口的重要性。」
其中,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也是全世界最擅長運用創意產業的國家,有鑑於英國獲致的優異成果,香港、丹麥、澳洲政府也陸續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新加坡則在1998年制定「創意新加坡計畫」,南韓也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已開發國家在科技產業之外,另一個新興工業的主軸。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始於2002年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內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年)」,積極以產業鏈的概念形態 ,重新定一文化產業的價值,以發展出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
文建會於2010年初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而文創院則於2011年成立,文創院的腳色內容朝三個方向規畫:對創意經濟作趨勢探索、創新研究與育成。同一年,「地方文化中心活化計畫」更針對民眾的需求作修正,期望打造台灣成為學習生活美學的寶島。
「營造心靈藝術社區--創意基地 藝術聚落」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
成立於2007年,創辦人黃光男,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坐落於板橋市大觀路台北紙廠的舊址中,規劃為創新育成中心,目前有二十六家廠商進駐,進行產學合作,另有駐校藝術家組成台藝弦樂四重奏樂團、吳興國先生領導的「當代傳奇」劇團、十間藝術工作室、九位駐園藝術家;並設有台藝大畫廊及藝文沙龍空間,配合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培育工藝設計人才。未來將以「藝術產學」形態經營,打造為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學園區。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不但是創意的研發基地,也是藝術產品產出及展示的聚落,而最理想的目標是由前述三者共同推動,使之成為公民藝術運動,將園區功能發會到最大,並設置「台藝大畫廊」,由黃光男校長指示前副校長林伯佑及藝政所所長廖新田成立。
※黃光男:橫跨多項藝術與文學領域,現任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作品包括「寶島風情」、「水墨天地」等系列畫作,及《博物館新視覺》、《走過那一季》等近五十本各類畫冊。
「時尚故宮創新領航--扎根中華文化 厚植文創商機」
故宮博物館:於1962年興建,1965年落成,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白牆綠瓦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搭配院前廣場六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莊重。
在文化創意引領知識經濟的潮流中,積極籌建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故宮經營成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聚落,並透過文創系列活動,提供民眾體驗精緻和深具故宮元素的現代設計產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故宮現有的文創產品,是故宮文物和一、兩百家廠商合作的成果,有委託產製品,也有品牌授權、影像授權,未來更計劃擴大文創產品的開發,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在一起。
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基地位於故宮斜對面、佔地五點四公頃,原本是國防管理學院的閒置校舍,現屬國安局用地,另有一小部份為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及文化局所有。
故宮矢志整合周邊資源的理念,將以「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做為「新思路」,同時噗展出台灣文創產業邁向國際舞台的「新絲路」。
故宮禮品店內主要商品分三大類,第一大類是複製品:像清明上河圖、青銅器、瓷器等仿製品;第二類是出版品:如展覽的導覽手冊、專集或畫冊,研究本訂成的專書;第三類則是旅遊紀念品,屬於周邊商品及延伸商品,像是「翠玉白菜」,可以有相關的書籍、卡片,也可以用其圖像作成皮包、相簿、筆記本、筆、手機吊飾等。諸如此類皆顯示出文創產品新意無限,將文化新舊結合,變化出更多不一樣的商品。
文創對故宮而言,在保存文物、以教育推廣文物的同時,並與不同產業結合,出現可行的外銷商機,更可能產生台灣特有的國際品牌,合作過程是授權,而授權的收益就是國庫的收入,當授權越來越多時,故宮最後就不再是國庫的負擔。
※周功鑫 :1947年出生。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畢生從事博物館工作,於故宮博物院服務長達二十九年,籌劃展覽無數;1993年語法國博物館界合作「印象派大師莫內與其同時期畫家特展」,開台北故宮與國外博物館交流首例,並創立故宮的義工制度,榮獲法國文化博士勛章。為台灣公認的博物館界少數兼顧實務與理論的博物館人。
「兼備人文關懷與時尚優雅--天地齊美 萬物和諧」
法藍瓷:創立於2001 年,創辦人陳立恆,他以其德文名字FRANZ,推出自創品牌,融合創新、人文、藝術、時尚等元素,創作出許多新藝術風格的瓷器睛品,深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知名藝人芭芭拉史翠珊的喜愛。
獲獎年表:
2002年奪得紐約國際禮品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獎」。
2004年被英國水晶陶瓷專賣零售店票選為第一名產品。
2005年獲得象徵台灣產品最高榮裕的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
法藍瓷以「創新、承諾、實踐、學習、分享」的經營理念創造世界品牌。2009年銷售以遍及五十餘個國家,全世界超過六千個銷售據點。
法藍瓷產品結合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且注重環保,讓外國人認同、感動,進而尊重華人文化。法藍瓷的圖案更以瀕臨絕種的鳥類和動物為主,透露出尊重大自然、追求跟天地和諧的人文價值,法藍瓷創辦者陳立恆提到,文創產品必須能流露內涵及生活的哲理,文創才有文化價值,才可永恆。
法國經濟學者皮耶.波納爾說,要審視一個國家實力,可以從三個面向觀察: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一個國家要有強大文化資本才會被人尊重,而文化資本肯定要看文化產業,另一方面,爲了創造出傳統的現代魅力,更需要以科技作為後盾,以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生產、行銷與服務,將文創產業轉為優勢的存在。
在製作產品前,創辦人陳立恆給設計師的訊息是,讓產品能吻合市場需求,同時設定出消費族群。基於這樣的理念,法藍瓷結合東方美學思考與西方新藝術裝飾風格,希望傳遞出東方的哲學精華,並表現融合東西方美學之優雅高尚。
※陳立恆:1951年出生,畢業於輔仁大學徳文系。為法藍瓷創辦人、亞太文創協會理事長。1984年成立以禮品貿易製造外銷為主的海暢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禮品代工商之一。感於中國人發明瓷器,卻被國外品牌發揚光大,於是開始想建立起法藍瓷王國--以精美高雅的品質感動顧客,我國元首出訪、張忠謀參加APEC會議,皆挑選法藍瓷作為贈禮。
「自立自強開花結果--迎戰風雨 永不吹毀」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前身為紙風車劇團,由吳靜吉、徐立功、柯一正、羅北安、李永豐等人創辦,並由李永豐擔任執行長。1998年成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下設紙風車劇團(兒童戲劇創作)、綠光劇團(成人歌舞劇)、風動舞蹈劇場(現代舞)和風之藝術工作室,另設「兒童創造力工作室」、「表演學堂」等。
年表:
2006年推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僅靠民間贊助,將國家劇院級的兒童劇場表演帶到全台三百一十九個鄉鎮,至2010年10月以完成兩百六十九個鄉鎮。
2009年在台中首展「紙風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並榮獲總統文化創意獎 。
2010年舉辦「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半年巡迴台中、苗栗、台北等地,觀眾逾七十萬人。
紙風車劇團自創團起一直有兩個想法:一是永續經營,另一則為人才培育 。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說,人才留不住,再多理想都無法發揮,劇團想長久經營,必須針對人才、品牌、做銷作整合性思考。劇團主力產品是兒童劇演出,所以應由觀眾角度思考,要讓廣大市場可以接受,即是建立紙風車品牌的想法與實際做法。
紙風車劇團有一內規:票房一定要百分百。因此,作品品質必須保持一定水準,不能做壞任何一齣戲,即一個劇團不論多會催票、組織動員、宣傳,觀眾直接看戲的口碑與喜愛程度依然受到劇團的重視,所以每次創作都需再創意及表演形式上力求變化。
再來,由於2002年紙風車劇團沒有通過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補助申請,使得一切必須回到自我檢討,從劇團演出的創意性、藝術性、教育性、行政管理、製作流程、行銷宣傳到觀眾回響等,重新加以檢討與思考。
紙風車在最艱苦時也沒有朝商業營利方式經營,仍專注於劇場演出,更擴大了劇場演出的價值,表演團隊更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場面、鼓勵創作與永續發展這幾個層面作為經營策略 ,團長更指出,他們重視的是作品的品質和強化觀眾經營,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創造機會,方能化危機為轉機。
此外,創團人李永豐本身對於藝術原創的堅持,特殊的領導風格,以及對於所有事務堅持的態度,使得紙風車團隊能有今日的成績。
2006年底,紙風車團隊開始推動「first mile, kid's smile--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把國家劇院級的表演送到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更希望藉此計畫,引起公眾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拉近台灣的城鄉差距。
※李永豐:1962年出生,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1992年成立紙風車劇團,製作原創精緻兒童舞台劇。三十六歲獲得國家中興文藝獎章(戲劇類)。四十至四十五歲策劃及經營管理百年古蹟「紅樓劇場」風華再現。是台灣兒童劇團中極富創意的先驅領導者。同時,連續八年承辦文建會之全國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
※任建誠:1966年出生,為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大四那年決定投身兒童劇,以「巫頂」一角,成為劇場界親子觀眾所熟悉的「美國巫婆」。因導演吳念真的緣故,接拍「全國電子」鄉土系列廣告。
「升級產業進階國際--進化品牌 高度思維」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1999年,原名為「台灣工藝研究所」,2010年初改制為「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將台灣工藝帶向知識型創意產業,是台灣工藝文化的重要推手。
爲探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態度與價值的美學空間,提供多樣的服務,更在主任「林正儀」的催生下,代表台灣工「藝」與創「意」的Yii(易)品牌,媒合工藝師與設計師,呈現高藝術級家具,成名作「Chair 43」即是全球首張竹製流線懸臂椅,從此讓國際看見台灣工藝之美。
其中文章更提到,要先做好在地化的自我認識,才能透過工藝技術和產品設計,表現於產品、作品中,接著走出去介紹,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認識台灣。而台灣社會因歷史因素與多種文化交揉激盪,現代人則受歐美文化的影響,所以工藝設計不能只顧著緬懷傳統的美好,要能深入現代生活,與時俱進,讓使用者、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情感運動,這才是真正將在地化融於工藝設計商品中。
由於工藝產業是國家推動文創產業的六大旗鑑計畫之一,所以工藝中心在2010年另成立行銷組,期盼今後能在「智慧財產審議委員會」與「行銷組」的相輔相成下,使國內工藝品推廣會更加有利。
※林正儀:1958年生,為現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並鼓勵 Yii(易)品牌計畫,2010年前進米蘭家飾展,獲得媒體評選為「Top100」榜首。
「競標創藝之舞台--沒有圍牆 任君遨遊」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園區土地建於日治時代(1916年),原屬民營酒廠,1975年更名「台北酒廠」,閒置十年後,1997年被藝文界人士發現,當作一個真正與城市生活結合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隨後,此地成為全民共享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並舉辦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
年表:
1999年由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
2002年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改設為「文化創意園區」。
2007年11月由台灣文創公司向文建會取得經營權,董事長王榮文將之更名為「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目的在維士園區的規劃更完整,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示範園區。
2010年8月與文建會簽訂「文創產業旗鑑中心BOT案」。
「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是華人世界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送給台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的書法題字,金庸筆下的華山,是江湖英雄「比武論劍」的擂台,而台灣的華山則是十五種文創產業高手競飆創藝、大展才華的舞台 。
文建會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鑑基地」。董事長王榮文給自己下了三個目標:使「華山1914」成為文星匯集地、華山成為文化觀光熱點,以及創投基金找尋標的之處,他相信透過創意來創業、透過文創產業來改善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是世界的潮流。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是個文創平台,也是理想與勇氣實踐之地,王榮山的理想視此地要有四種功能,就是「一本大書(活動出版)、一種風景(環境優美)、一所學校(相互學習)、一個舞台(創業)」 。
「華山1914」是年輕人飆創意,也是成功藝術家、創意人或社會新秀選拔的地方。文創不是新產業,而是既有的十三種產業的統稱,所以出版、音樂、設計、電影都可被稱為文創產業,在園區內,就是要讓產業和產業相互加值,相互升級。
董事長王榮山找來收藏家,期盼能在華山至少展出十二件台灣自然珍寶,太平山的簡永松董事長響應他的理念,將他收藏的一千八百年年輪、五公尺高的太平山檜木借放在華山;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借展舞千歲海底牛樟化石;另外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借龜山島海底噴泉噴出來的硫磺球。
王榮文也邀請社會大眾分享他們的寶物,寶物的年代並不重要,而要能說出一段台灣的故事,透過解說具有教育意義,更以博物館的規格來保存。
※王榮文:1949年生,為現任遠流出版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董事長,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擔任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展、中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展等職。1987年獲得台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書店「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試圖在社會上推動「沒有圍牆的學校」角色。左手談文化理想、右手講經營績效、中間用創意腦袋的他,2000年成立「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數位出版領域,如今更以空間出版的概念經營華山園區,希望全世界透過華山再次看到台灣。
【心得】
我讀完這個文本後,從許多文創的個案中了解到他們的成功並不是一直都很順遂,而是伴隨著許多風險與失敗,我很佩服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王榮文董事長,他雖然坐在位子最高的地方,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去執行他的理念,從他的簡歷當中,他也當了許多公司的董事長,如此忙碌的人依然堅持他所認為的事情,並有效地去實現他的理想。
我對於王榮文董事長所說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很感興趣,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介紹標題也藏了這個意思,其中他也提到了華山是一個實現理想與勇氣的創意平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四個牆壁為起來的教室才是能夠好好學習的地方,然而他卻認為除了教室之外,我們還能夠從其他地方來提升自己的內涵,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呼籲口號外,更有所作為,而不是紙上談兵。
此外,紙風車劇團的理念也使我有所共鳴,因為有的時候「藝術」並不能成為維生的工具,更何況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持續高產量的創作與維持一定的品質,若非每個人靠著毅力與秉持信念是不可能完成的,從中也能看出他們整個劇團的合作精神和向心力。
我認為「文創」是一種文化永續性的方法,除了可以融合過去與現在、東西方之美之外,也能看出文化創意的與時俱進,從文本中的個案能夠了解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創方面,我也學習到許多在逆境中生存和秉持信念的精神。
【出處】
郭士榛。文創薈萃:啟動第四波經濟力。人間福報2010年10月 ,福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今天我上台分享從開學到現在整理出來的檔案內容,一開始超緊張的,因為我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好,所以我就按照我的學習檔案怎麼寫就怎麼講,透過與老師的對話,我學習到很多,也知道還有哪邊需要改進。
有的時候,製作完學習檔案的當下不知道還有什麼要改進,因為我通常製作完就當作沒事了,所以很少會再回頭檢視整個檔案的內容與排版,只有看目錄跟大概的配置,不過這次有很多人幫我再看過學習檔案,讓我變得更加細心謹慎,用更認真的態度面對學習檔案,想要做得比好還要更好。
雖然製作學習檔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耐心與毅力,但是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盡管製作過程很辛苦,因為我不止有通識課要兼顧到,同時還有其他課也要顧好,壓力很大,不過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也瞭解到更多平常不會在系上學習到的知識,甚至透過老師發的那些文章中,我發現原來「文化」如同所有事情的源頭一樣,跟任何事情都有所關聯。
我上台分享完畢後,老師繼續上課,提到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網(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與文化部最新消息(http://www.moc.gov.tw/news.do?method=list&sn=1)的部份。
再來也提到了有關大陸文創產業--北京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藝術區,是一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地區的一個藝術園區。藝術區的名字是由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名稱沿用而來,如今,798除了數字本來含義以外,一般專指北京798藝術區,在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798共識,因此798也指這一藝術區引申出的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亦稱798方式。(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798%E8%89%BA%E6%9C%AF%E5%8C%BA)
而台灣,則是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為主,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資料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以上是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的歷史簡表。(圖片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_list.php?cate=about)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展演很多,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www.huashan1914.com/exhibition/calendar.php?cate=exhibition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B%84%E9%B8%AD)
此外,荷蘭概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Rubber Duck也在台灣掀起一股「黃色小鴨」的風潮,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例子之ㄧ。
關於黃色小鴨,是霍夫曼根據每座城市的天氣、潮汐及擺放位置等不同條件,對其作品重新設計尺寸,並且強調是為本地製造,他希望藉由每個城市參與製作,讓當地居民能夠更喜好黃色小鴨。(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B%84%E9%B8%AD)
※ ※ ※
【文本:文創薈萃】重點摘錄與我的觀點
「文化=無盡的創意」
在序文當中,數次提到「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一詞,二十年代初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他們共同編著的書籍《啟蒙的辨證》中提到,接著二十世紀中葉法國設回學家米亞基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承認文化商品畫會造成藝術的膚淺化,再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提出「文化、貿易及全球化」的說法,認為創意是人類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我的觀點也是認為把「藝術」當成商品販賣會變成一種降低附加價值的事情,就像量產販售的商品一樣,太過於大眾化,有時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大家都能擁有,那件商品就會變得很廉價,但是藝術的本質是不變的,同時這也證明了文化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
隨後文本提到了「創意產業」的概念,起源於1994年,由澳大利亞政府在其文化政策白皮書《創意之國》中明確指出:「由文化創造財富的經濟導向,強調對大眾的教育、藝文欣賞人口的培植,以及協助創意產業出口的重要性。」
其中,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也是全世界最擅長運用創意產業的國家,有鑑於英國獲致的優異成果,香港、丹麥、澳洲政府也陸續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新加坡則在1998年制定「創意新加坡計畫」,南韓也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已開發國家在科技產業之外,另一個新興工業的主軸。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始於2002年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內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年)」,積極以產業鏈的概念形態 ,重新定一文化產業的價值,以發展出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
文建會於2010年初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而文創院則於2011年成立,文創院的腳色內容朝三個方向規畫:對創意經濟作趨勢探索、創新研究與育成。同一年,「地方文化中心活化計畫」更針對民眾的需求作修正,期望打造台灣成為學習生活美學的寶島。
「營造心靈藝術社區--創意基地 藝術聚落」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
成立於2007年,創辦人黃光男,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坐落於板橋市大觀路台北紙廠的舊址中,規劃為創新育成中心,目前有二十六家廠商進駐,進行產學合作,另有駐校藝術家組成台藝弦樂四重奏樂團、吳興國先生領導的「當代傳奇」劇團、十間藝術工作室、九位駐園藝術家;並設有台藝大畫廊及藝文沙龍空間,配合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培育工藝設計人才。未來將以「藝術產學」形態經營,打造為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學園區。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不但是創意的研發基地,也是藝術產品產出及展示的聚落,而最理想的目標是由前述三者共同推動,使之成為公民藝術運動,將園區功能發會到最大,並設置「台藝大畫廊」,由黃光男校長指示前副校長林伯佑及藝政所所長廖新田成立。
※黃光男:橫跨多項藝術與文學領域,現任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作品包括「寶島風情」、「水墨天地」等系列畫作,及《博物館新視覺》、《走過那一季》等近五十本各類畫冊。
「時尚故宮創新領航--扎根中華文化 厚植文創商機」
故宮博物館:於1962年興建,1965年落成,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白牆綠瓦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搭配院前廣場六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莊重。
在文化創意引領知識經濟的潮流中,積極籌建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故宮經營成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聚落,並透過文創系列活動,提供民眾體驗精緻和深具故宮元素的現代設計產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故宮現有的文創產品,是故宮文物和一、兩百家廠商合作的成果,有委託產製品,也有品牌授權、影像授權,未來更計劃擴大文創產品的開發,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在一起。
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基地位於故宮斜對面、佔地五點四公頃,原本是國防管理學院的閒置校舍,現屬國安局用地,另有一小部份為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及文化局所有。
故宮矢志整合周邊資源的理念,將以「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做為「新思路」,同時噗展出台灣文創產業邁向國際舞台的「新絲路」。
故宮禮品店內主要商品分三大類,第一大類是複製品:像清明上河圖、青銅器、瓷器等仿製品;第二類是出版品:如展覽的導覽手冊、專集或畫冊,研究本訂成的專書;第三類則是旅遊紀念品,屬於周邊商品及延伸商品,像是「翠玉白菜」,可以有相關的書籍、卡片,也可以用其圖像作成皮包、相簿、筆記本、筆、手機吊飾等。諸如此類皆顯示出文創產品新意無限,將文化新舊結合,變化出更多不一樣的商品。
文創對故宮而言,在保存文物、以教育推廣文物的同時,並與不同產業結合,出現可行的外銷商機,更可能產生台灣特有的國際品牌,合作過程是授權,而授權的收益就是國庫的收入,當授權越來越多時,故宮最後就不再是國庫的負擔。
※周功鑫 :1947年出生。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畢生從事博物館工作,於故宮博物院服務長達二十九年,籌劃展覽無數;1993年語法國博物館界合作「印象派大師莫內與其同時期畫家特展」,開台北故宮與國外博物館交流首例,並創立故宮的義工制度,榮獲法國文化博士勛章。為台灣公認的博物館界少數兼顧實務與理論的博物館人。
「兼備人文關懷與時尚優雅--天地齊美 萬物和諧」
法藍瓷:創立於2001 年,創辦人陳立恆,他以其德文名字FRANZ,推出自創品牌,融合創新、人文、藝術、時尚等元素,創作出許多新藝術風格的瓷器睛品,深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知名藝人芭芭拉史翠珊的喜愛。
獲獎年表:
2002年奪得紐約國際禮品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獎」。
2004年被英國水晶陶瓷專賣零售店票選為第一名產品。
2005年獲得象徵台灣產品最高榮裕的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
法藍瓷以「創新、承諾、實踐、學習、分享」的經營理念創造世界品牌。2009年銷售以遍及五十餘個國家,全世界超過六千個銷售據點。
法藍瓷產品結合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且注重環保,讓外國人認同、感動,進而尊重華人文化。法藍瓷的圖案更以瀕臨絕種的鳥類和動物為主,透露出尊重大自然、追求跟天地和諧的人文價值,法藍瓷創辦者陳立恆提到,文創產品必須能流露內涵及生活的哲理,文創才有文化價值,才可永恆。
法國經濟學者皮耶.波納爾說,要審視一個國家實力,可以從三個面向觀察: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一個國家要有強大文化資本才會被人尊重,而文化資本肯定要看文化產業,另一方面,爲了創造出傳統的現代魅力,更需要以科技作為後盾,以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生產、行銷與服務,將文創產業轉為優勢的存在。
在製作產品前,創辦人陳立恆給設計師的訊息是,讓產品能吻合市場需求,同時設定出消費族群。基於這樣的理念,法藍瓷結合東方美學思考與西方新藝術裝飾風格,希望傳遞出東方的哲學精華,並表現融合東西方美學之優雅高尚。
※陳立恆:1951年出生,畢業於輔仁大學徳文系。為法藍瓷創辦人、亞太文創協會理事長。1984年成立以禮品貿易製造外銷為主的海暢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禮品代工商之一。感於中國人發明瓷器,卻被國外品牌發揚光大,於是開始想建立起法藍瓷王國--以精美高雅的品質感動顧客,我國元首出訪、張忠謀參加APEC會議,皆挑選法藍瓷作為贈禮。
「自立自強開花結果--迎戰風雨 永不吹毀」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前身為紙風車劇團,由吳靜吉、徐立功、柯一正、羅北安、李永豐等人創辦,並由李永豐擔任執行長。1998年成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下設紙風車劇團(兒童戲劇創作)、綠光劇團(成人歌舞劇)、風動舞蹈劇場(現代舞)和風之藝術工作室,另設「兒童創造力工作室」、「表演學堂」等。
年表:
2006年推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僅靠民間贊助,將國家劇院級的兒童劇場表演帶到全台三百一十九個鄉鎮,至2010年10月以完成兩百六十九個鄉鎮。
2009年在台中首展「紙風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並榮獲總統文化創意獎 。
2010年舉辦「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半年巡迴台中、苗栗、台北等地,觀眾逾七十萬人。
紙風車劇團自創團起一直有兩個想法:一是永續經營,另一則為人才培育 。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說,人才留不住,再多理想都無法發揮,劇團想長久經營,必須針對人才、品牌、做銷作整合性思考。劇團主力產品是兒童劇演出,所以應由觀眾角度思考,要讓廣大市場可以接受,即是建立紙風車品牌的想法與實際做法。
紙風車劇團有一內規:票房一定要百分百。因此,作品品質必須保持一定水準,不能做壞任何一齣戲,即一個劇團不論多會催票、組織動員、宣傳,觀眾直接看戲的口碑與喜愛程度依然受到劇團的重視,所以每次創作都需再創意及表演形式上力求變化。
再來,由於2002年紙風車劇團沒有通過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補助申請,使得一切必須回到自我檢討,從劇團演出的創意性、藝術性、教育性、行政管理、製作流程、行銷宣傳到觀眾回響等,重新加以檢討與思考。
紙風車在最艱苦時也沒有朝商業營利方式經營,仍專注於劇場演出,更擴大了劇場演出的價值,表演團隊更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場面、鼓勵創作與永續發展這幾個層面作為經營策略 ,團長更指出,他們重視的是作品的品質和強化觀眾經營,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創造機會,方能化危機為轉機。
此外,創團人李永豐本身對於藝術原創的堅持,特殊的領導風格,以及對於所有事務堅持的態度,使得紙風車團隊能有今日的成績。
2006年底,紙風車團隊開始推動「first mile, kid's smile--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把國家劇院級的表演送到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更希望藉此計畫,引起公眾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拉近台灣的城鄉差距。
※李永豐:1962年出生,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1992年成立紙風車劇團,製作原創精緻兒童舞台劇。三十六歲獲得國家中興文藝獎章(戲劇類)。四十至四十五歲策劃及經營管理百年古蹟「紅樓劇場」風華再現。是台灣兒童劇團中極富創意的先驅領導者。同時,連續八年承辦文建會之全國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
※任建誠:1966年出生,為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大四那年決定投身兒童劇,以「巫頂」一角,成為劇場界親子觀眾所熟悉的「美國巫婆」。因導演吳念真的緣故,接拍「全國電子」鄉土系列廣告。
「升級產業進階國際--進化品牌 高度思維」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1999年,原名為「台灣工藝研究所」,2010年初改制為「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將台灣工藝帶向知識型創意產業,是台灣工藝文化的重要推手。
爲探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態度與價值的美學空間,提供多樣的服務,更在主任「林正儀」的催生下,代表台灣工「藝」與創「意」的Yii(易)品牌,媒合工藝師與設計師,呈現高藝術級家具,成名作「Chair 43」即是全球首張竹製流線懸臂椅,從此讓國際看見台灣工藝之美。
其中文章更提到,要先做好在地化的自我認識,才能透過工藝技術和產品設計,表現於產品、作品中,接著走出去介紹,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認識台灣。而台灣社會因歷史因素與多種文化交揉激盪,現代人則受歐美文化的影響,所以工藝設計不能只顧著緬懷傳統的美好,要能深入現代生活,與時俱進,讓使用者、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情感運動,這才是真正將在地化融於工藝設計商品中。
由於工藝產業是國家推動文創產業的六大旗鑑計畫之一,所以工藝中心在2010年另成立行銷組,期盼今後能在「智慧財產審議委員會」與「行銷組」的相輔相成下,使國內工藝品推廣會更加有利。
※林正儀:1958年生,為現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並鼓勵 Yii(易)品牌計畫,2010年前進米蘭家飾展,獲得媒體評選為「Top100」榜首。
「競標創藝之舞台--沒有圍牆 任君遨遊」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園區土地建於日治時代(1916年),原屬民營酒廠,1975年更名「台北酒廠」,閒置十年後,1997年被藝文界人士發現,當作一個真正與城市生活結合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隨後,此地成為全民共享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並舉辦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
年表:
1999年由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
2002年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改設為「文化創意園區」。
2007年11月由台灣文創公司向文建會取得經營權,董事長王榮文將之更名為「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目的在維士園區的規劃更完整,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示範園區。
2010年8月與文建會簽訂「文創產業旗鑑中心BOT案」。
「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是華人世界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送給台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的書法題字,金庸筆下的華山,是江湖英雄「比武論劍」的擂台,而台灣的華山則是十五種文創產業高手競飆創藝、大展才華的舞台 。
文建會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鑑基地」。董事長王榮文給自己下了三個目標:使「華山1914」成為文星匯集地、華山成為文化觀光熱點,以及創投基金找尋標的之處,他相信透過創意來創業、透過文創產業來改善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是世界的潮流。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是個文創平台,也是理想與勇氣實踐之地,王榮山的理想視此地要有四種功能,就是「一本大書(活動出版)、一種風景(環境優美)、一所學校(相互學習)、一個舞台(創業)」 。
「華山1914」是年輕人飆創意,也是成功藝術家、創意人或社會新秀選拔的地方。文創不是新產業,而是既有的十三種產業的統稱,所以出版、音樂、設計、電影都可被稱為文創產業,在園區內,就是要讓產業和產業相互加值,相互升級。
董事長王榮山找來收藏家,期盼能在華山至少展出十二件台灣自然珍寶,太平山的簡永松董事長響應他的理念,將他收藏的一千八百年年輪、五公尺高的太平山檜木借放在華山;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借展舞千歲海底牛樟化石;另外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借龜山島海底噴泉噴出來的硫磺球。
王榮文也邀請社會大眾分享他們的寶物,寶物的年代並不重要,而要能說出一段台灣的故事,透過解說具有教育意義,更以博物館的規格來保存。
※王榮文:1949年生,為現任遠流出版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董事長,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擔任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展、中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展等職。1987年獲得台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書店「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試圖在社會上推動「沒有圍牆的學校」角色。左手談文化理想、右手講經營績效、中間用創意腦袋的他,2000年成立「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數位出版領域,如今更以空間出版的概念經營華山園區,希望全世界透過華山再次看到台灣。
【心得】
我讀完這個文本後,從許多文創的個案中了解到他們的成功並不是一直都很順遂,而是伴隨著許多風險與失敗,我很佩服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王榮文董事長,他雖然坐在位子最高的地方,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去執行他的理念,從他的簡歷當中,他也當了許多公司的董事長,如此忙碌的人依然堅持他所認為的事情,並有效地去實現他的理想。
我對於王榮文董事長所說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很感興趣,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介紹標題也藏了這個意思,其中他也提到了華山是一個實現理想與勇氣的創意平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四個牆壁為起來的教室才是能夠好好學習的地方,然而他卻認為除了教室之外,我們還能夠從其他地方來提升自己的內涵,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呼籲口號外,更有所作為,而不是紙上談兵。
此外,紙風車劇團的理念也使我有所共鳴,因為有的時候「藝術」並不能成為維生的工具,更何況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持續高產量的創作與維持一定的品質,若非每個人靠著毅力與秉持信念是不可能完成的,從中也能看出他們整個劇團的合作精神和向心力。
我認為「文創」是一種文化永續性的方法,除了可以融合過去與現在、東西方之美之外,也能看出文化創意的與時俱進,從文本中的個案能夠了解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創方面,我也學習到許多在逆境中生存和秉持信念的精神。
【出處】
郭士榛。文創薈萃:啟動第四波經濟力。人間福報2010年10月 ,福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第十五週 以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文化多樣性
2013.12.16
一、上課內容回顧
(1)文化的定義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有說過,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對於「文化」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
(2)田野
老師上課舉出兩個田野調查的個案「當教授變成學生」和「薩摩亞人的成年禮」。
(3)個案
老師以各種不同的文化創意產業和非物質文化的個案來闡述「文化」的永續性。
二、點名
三、文化創意產業個案
(1)各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比例:
美國:10-15%
日本:10-15%
法國(歐洲):5-10%
台灣:1-5%
※ ※ ※
講義內容:
「和食列世遺 商機接踵而來」(聯合報2013.12.09)
日本政府申請登記「和食」為無形文化遺產一事,成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准,而日本新潟縣以稻米、清酒聞名,因當地盛產稻米,必以米做為原料生產日本酒,擁有「米鄉」支稱,也被譽為「地酒王國」,並且以這些做為魅力名產,來吸引觀光客,帶來龐大的商機。(摘錄)
※ ※ ※
在這之後,老師播了一個影片「漢江奇蹟--浪漫滿屋」,之前我上網僅看預告片和查相關資料,這次終於有機會看到完整的影片,內容則是南韓透過傳播媒體,把韓流文化帶向國際,甚至一連串的收益使得經濟頻繁地向上成長。
這一集主要放在「韓劇」與「動畫」這兩個發展層面,我記得韓劇「愛情雨」的導演尹錫湖說過:「我追求的一直都是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這一點從未改變,不管面向的是國內的觀眾,還是海外的觀眾,我始終會選擇去拍……」,由於他秉持的這種信念,他所拍攝的一系列作品「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夏日香氣」等等皆掀起一股浪漫風格的韓劇風潮,而比韓劇更早發展的則為「動畫」產業,因為動畫適合作為傳遞普世價值與人類情感的媒介,他們以「超越迪士尼夢工廠」作為自己發展的遠景。
排名世界第三大的動畫產業,已經成為韓國國民經濟的六大支柱產業之ㄧ。其中,金日浩(韓國最大動畫製作公司的CEO)創作的動畫形象「小企鵝Pororo」,由於小企鵝可愛、逗趣的形象,不但擄獲國內小朋友的心,甚至也將這個動畫推展至海外。
韓國已經逐步在進行以「文化立國」的戰略,而動漫產業以其低耗能,附加價值高的優點,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甚至頒布了《文化振興產業基本法》,正式將動漫產業列入文化產業的範疇。
一、上課內容回顧
(1)文化的定義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有說過,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對於「文化」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
(2)田野
老師上課舉出兩個田野調查的個案「當教授變成學生」和「薩摩亞人的成年禮」。
(3)個案
老師以各種不同的文化創意產業和非物質文化的個案來闡述「文化」的永續性。
二、點名
三、文化創意產業個案
(1)各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比例:
美國:10-15%
日本:10-15%
法國(歐洲):5-10%
台灣:1-5%
※ ※ ※
講義內容:
「和食列世遺 商機接踵而來」(聯合報2013.12.09)
日本政府申請登記「和食」為無形文化遺產一事,成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准,而日本新潟縣以稻米、清酒聞名,因當地盛產稻米,必以米做為原料生產日本酒,擁有「米鄉」支稱,也被譽為「地酒王國」,並且以這些做為魅力名產,來吸引觀光客,帶來龐大的商機。(摘錄)
※ ※ ※
在這之後,老師播了一個影片「漢江奇蹟--浪漫滿屋」,之前我上網僅看預告片和查相關資料,這次終於有機會看到完整的影片,內容則是南韓透過傳播媒體,把韓流文化帶向國際,甚至一連串的收益使得經濟頻繁地向上成長。
這一集主要放在「韓劇」與「動畫」這兩個發展層面,我記得韓劇「愛情雨」的導演尹錫湖說過:「我追求的一直都是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這一點從未改變,不管面向的是國內的觀眾,還是海外的觀眾,我始終會選擇去拍……」,由於他秉持的這種信念,他所拍攝的一系列作品「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夏日香氣」等等皆掀起一股浪漫風格的韓劇風潮,而比韓劇更早發展的則為「動畫」產業,因為動畫適合作為傳遞普世價值與人類情感的媒介,他們以「超越迪士尼夢工廠」作為自己發展的遠景。
排名世界第三大的動畫產業,已經成為韓國國民經濟的六大支柱產業之ㄧ。其中,金日浩(韓國最大動畫製作公司的CEO)創作的動畫形象「小企鵝Pororo」,由於小企鵝可愛、逗趣的形象,不但擄獲國內小朋友的心,甚至也將這個動畫推展至海外。
韓國已經逐步在進行以「文化立國」的戰略,而動漫產業以其低耗能,附加價值高的優點,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甚至頒布了《文化振興產業基本法》,正式將動漫產業列入文化產業的範疇。
我看了這一個影片後,再一次讓我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不僅增添了人們生活的樂趣之外,更具有經濟和旅遊的價值存在,韓國不僅重視這一塊的發展,甚至更進一步積極地向海外推廣國內的文化,這幾點都和台灣很不一樣,因為台灣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這塊的支持才正起步,無論是電視劇、動漫或其他傳統的文化,台灣都具有相當的優勢,因為臺灣人習慣吸受國外的優點,轉換成國內的特色,例如夜市的飲食文化常常可見一些有著台灣味的外國美食。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第十四週 文化創意產業
2013.12.09上課內容與心得
關於文創: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簡稱文創產業,中文詞彙最早由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確定。文化創意產業為台灣官方定名,各國定義不同,有稱為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等。目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較出名者,約有英國、韓國、美國、日本、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澳洲、紐西蘭、丹麥、瑞典、荷蘭、比利時等。
針對文化與創意面進行產業發展政策,最早是在1997年由英國閣揆布萊爾工黨內閣所推動的創意產業;同一時期,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南韓,在總統金大中主導下也開始從電影與數位等產業開始發展「文化內容產業」,並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採取類似做法者,也包括澳洲、紐西蘭、歐洲諸國等。而中國近幾年在藝術市場蓬勃、公共展演場地大建設(如798藝術區)下,除在既有製造業的優勢下群找出路外,也開始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資源投注,並且參考台灣的名詞與官方定義。
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為結合了文化及創意的產業。而對「文化」一詞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文化」一詞,廣義來說,泛指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擁有相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以及信仰等;狹義的來說,即是指「藝術」,是一種經由人們創造出來新型態的產物。不論就狹義或廣義的文化而言,「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所公佈的『定義』、『選定原則』、『產業範疇及主辦機關』如下: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二、選定原則: (一)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 (二)產值大或關聯效益大、成長潛力大 (三)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及附加價值高
三、產業範疇及主辦機關: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文建會)
1.視覺藝術產業:凡從事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品的創作、藝術品的拍賣零售、畫廊、藝術品展覽、藝術經紀代理、藝術品的公證鑑價、藝術品修復等之行業均屬之。
2.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凡從事戲劇(劇本創作、戲劇訓練、表演等)、音樂劇及歌劇(樂曲創作、演奏訓練、表演等)、音樂的現場表演及作詞作曲、表演服裝設計與製作、表演造型設計、表演舞臺燈光設計、表演場地(大型劇院、小型劇院、音樂廳、露天舞臺等)、表演設施經營管理(劇院、音樂廳、露天廣場等)、表演藝術經紀代理、表演藝術硬體服務(道具製作與管理、舞臺搭設、燈光設備、音響工程等)、藝術節經營等之行業均屬之。
3.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凡從事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村等之行業均屬之。
4.工藝產業:凡從工藝創作、工藝設計、工藝品展售、工藝品鑑定製度等之行業均屬之。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新聞局)
5.電影產業:凡從事電影片創作、發行映演及電影周邊產製服務等之行業均屬之。
6.廣播電視產業:凡從事無線電、有線電、衛星廣播、電視經營及節目製作、供應之行業均屬之。
7.出版產業:凡從事新聞、雜誌(期刊)、書籍、唱片、錄音帶、電腦軟體等具有著作權商品發行之行業均屬之。但從事電影發行之行業應歸入8520(電影片發行業)細類,從事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行業應歸入8630(廣播節目供應業)細類。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經濟部)
8.廣告產業:凡從各種媒體宣傳物之設計、繪製、攝影、模型、製作及裝置等行業均屬之。獨立經營分送廣告、招攬廣告之行業亦歸入本類。
9.設計產業:凡從事產品設計企劃、產品外觀設計、機構設計、原型與模型的製作、流行設計、專利商標設計、品牌視覺設計、平面視覺設計、包裝設計、網頁多媒體設計、設計諮詢顧問等之行業均屬之。
10.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凡從事以設計師為品牌之服飾設計、顧問、製造與流通之行業均屬之。
11.建築設計產業:凡從事建築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展場設計、商場設計、指標設計、庭園設計、景觀設計、地景設計之行業均屬之。
12.創意生活產業:凡從事以創意整合生活產業之核心知識,提供具有深度體驗及高質美感之產業。
13.數位休閒娛樂產業:凡從事數位休閒娛樂設備、環境生態休閒服務及社會生活休閒服務等之行業均屬之。包括:
A.數位休閒娛樂設備--3DVR設備、運動機臺、格鬥競賽機臺、導覽系統、電子販賣機臺、動感電影院設備等。
B.環境生態休閒服務--數位多媒體主題園區、動畫電影場景主題園區、博物展覽館等。
C.社會生活休閒服務--商場數位娛樂中心、社區數位娛樂中心、網路咖啡廳、親子娛樂學習中心、安親班/學校等。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7%94%A2%E6%A5%AD)
※ ※ ※
個案:漢江奇蹟
「漢江奇蹟」廣義上指的是韓國飛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包括快速的工業化、科技進步、國民教育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現代化、民主化和國際化的進程。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韓國從戰爭的廢墟轉變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並造就了三星、LG和現代等世界知名跨國集團。2006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600美元,成為已開發國家。
狹義上漢江奇蹟這一名詞指的是1953年-1996年間首爾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漢江貫穿了首爾的中心,將首爾分為江南和江北,故以漢江為名。這個名詞是從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迅速復甦的「萊茵河奇蹟」一詞借鑒而來。
韓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在當初韓戰結束時是不可想像的。首爾的基礎建設在韓戰中已被摧毀,百萬計的韓國人當時在貧困和失業之中掙扎。1961年,朴正熙發動5·16軍事政變時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00美元/年。在隨後朴正熙掌權的1961年至1979年長達十八年統治期間,朴正熙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韓國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短短40年的時間,首爾已經從一片廢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都會。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B1%9F%E5%A5%87%E8%B9%9F
※ ※ ※
相關影片與資訊:
《漢江奇蹟》
《大長今》的李英愛,《冬季戀歌》的裴勇俊,《浪漫滿屋》的宋慧喬,《Sorry Sorry》的Super Junior,《Nobody》的Wonder Girls,他們無一不是韓流席捲全球形塑出來的國際級明星,同時,他們更是為韓國影視產業創造年產值500億美元的超級印鈔機。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和韓國KBS合製了三集紀錄片《漢江奇蹟》,探討滾滾漢江兩岸,1500家造星工廠所催生的韓流風暴,分別是講述流行音樂的『東方神起』,韓劇的『浪漫滿屋』和韓國電影的『生死諜變』。
漢江奇蹟之『東方神起』
在全球70多個國家播出過的KBS電視台「音樂銀行」節目,是韓國最著名的音樂電視節目之一,製播超過12年,所有韓國優秀的K-POP歌唱組合都曾登上「音樂銀行」的舞台。
K-POP是以韓國流行音樂為基礎,大量混入黑人街頭音樂hip-hop的一種演唱形式,輕快的節奏,搭配俐落舞蹈,散發出青春的生命活力,超越語言障礙,征服了全球的青少年。而當歌手也因此成了韓國的全民夢想。以韓國最大規模的電視選秀節目SUPER STAR K為例,今年報名的選手超過200萬人,相當於韓國總人口的1/25,十分驚人。
從早期的H.O.T NRG水晶男孩、中期的東方神起,到最近的Super Junior和Wonder Girls,K-POP已經成長為一個深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韓國流行音樂的代名詞。
漢江奇蹟之『浪漫滿屋』
在韓流浪潮中,電視劇異軍突起,是一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勁旅,它為韓國帶來了龐大的出口額及無窮的市場商機。
2003年9月15日,韓劇《大長今》在韓國首播,創下連續七個月50%的高收視率,直接收益高達100億韓元,相當於2.7億新台幣。隔年5月,《大長今》在台灣連續熱映三個月,創下台灣歷年來前所未見的韓劇最高收視。同年,日本NHK也開始播出《大長今》,打破韓劇在日本歷年收視率。2005年4月,《大長今》在香港無線電視台播出,觀眾多達321萬人,幾乎占全香港人口的一半。
《大長今》不是特例,《冬季戀歌》、《藍色生死戀》、李英愛、裴勇俊、宋慧喬,每一個耳熟能詳名字的背後,都代表著席捲亞洲、湧向全球的韓劇旋風。
漢江奇蹟第二集《浪漫滿屋》除了深入探索韓劇成功的原因之外,也對創造收視奇蹟的韓劇《大長今》進行抽絲剝繭的解讀,剖析其提供觀眾精緻的視覺享受,以及所帶動的韓國美食、旅遊、整型和服裝時尚產業的發展。
漢江奇蹟之『生死蝶變』
《生死諜變》是韓國著名導演姜帝圭在1999年的電影,他是韓國影視產業觸碰南北韓敏感題材的第一人。姜帝圭引進美國好萊塢製片人負責制的運作模式,投資23億韓元,拍攝了敘述韓國和朝鮮諜戰的《生死諜變》;劇情涵蓋了意識形態的對抗、愛情、動作、暴力等戲劇元素,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大片,首映票不到4小時就被搶購一空,締造了3500萬美元的票房,超過600萬名觀眾看過這部影片。這對國土狹小、人口有限的韓國來說,是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從此開啟了韓國電影界以大投入、大製作、大題材的大片策略遠征國際市場的企圖。
漢江奇蹟第三集《生死蝶變》從南韓與中國大陸共同投資的3D科幻大片《Mr.go》談起,指出韓國電影成功的因素,更對風靡亞洲的韓國電影及代表人物做了深度梳理,凸顯韓國影視產業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的同時,卻也面臨傳統與現代、商業與文化的發展困境。
從制訂文化創意產業專法,到成立15兆韓元的「文創產業振興基金」,提供資金挹注,韓國力圖浴火重生,許下2013年成為全球前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國家的願景。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Content.aspx?PNum=351&CNum=1809)
※ ※ ※
台灣的個案:
(1)頑石創意:(首頁)
「頑石創意」是一個執著於文化藝術推廣的創意團隊,自1999年開創以來,便擅長以新穎、活潑的科技語言與設計,透過多媒體、動畫、遊戲、虛擬實境等娛樂科技重新詮釋文化內涵,將無形的文化資產帶入流行的設計風潮,讓這些傳統的藝術更貼近社會大眾生活,並積極向世界發聲,打造台灣藝術多媒體的第一品牌,贏得法國博物館最高成就獎,可以說是華人世界中最令國際期待與感動的創意團隊。
在頑石創意不斷探索與發展過程,也不斷遊走在文化創意產業分界線之上,以多媒體創作為基礎,從視覺藝術嘗試跨界到原創設計、創意出版等領域,積極經營設計品牌,提升自我的文化創意能量;同時以策展活動切入文化行銷,並在2006年開始向業界拋出整合設計的創新概念,希冀以全新的文化服務思維深耕台灣設計產業,打造頑石創意在數位與藝術之間的多元面貌。
(資料來源:http://www.brightideas.com.tw/%E9%97%9C%E6%96%BC%E9%A0%91%E7%9F%B3/tabid/76/Default.aspx)
(2)誠品生活:(首頁)
誠品集團為因應產業發展趨勢及強化企業經營體質,確立通路事業與文化事業獨立分工,以落實專業經營模式,因而成立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做為以文化創意元素為基底的生活與文化場域經營者。
誠品生活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發展根本,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堅持「與人為善」的永續經營之道,以「生活與文化場域」的複合經營模式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服務及空間氛圍,提供消費者獨特的商品組合及內容。
(資料來源:http://www.eslitecorp.com/TW/content.aspx?no=3.1.0)
(3)首映創意:(網址:www.sofastudio.com/nc/new/index.html ; FB專頁)
成立於2004年,集合動畫,與影像創意界一流之頂尖人才,以「原創精神」為標竿,不斷進行動畫之數位內容產品的開發與技術研究。
(4)姆姆抱抱:
《姆姆抱抱》(MuMuHug),為臺灣動畫公司「首映創意」(SOFA Studio)的作品,製作歷時三年,目前發展一~四季,共52集。全作品無對話,僅靠肢體表演,於2008年12月在東森幼幼台首播,日後臺視也在2011年播放該片。目前海外授權超過八十國,尤其在南韓的表現最為突出。
角色介紹:
姆姆(MuMu):主角,小男生,是鯨魚和海豚的綜合體,最喜歡抱抱。雖然住在島上,但不會游泳。
波波(BoBo):第一配角,小女生,活潑的小海豹。初出場時尚未脫毛,全身雪白,後來在姆姆的陪伴下,脫毛變成鮮豔的粉紅。
凸泡(Tupow):全身會發光閃爍類似彈塗魚的魚類。
波奇(Boki):大企鵝,多疑喜猜忌,不過是個好爸爸。
史努努(Snoonoo):小鯨魚,老是脫隊玩耍,不過當姆姆在海上漂流時,救了姆姆一命。
姆弟(Mudy):小章魚個性調皮,愛玩捉迷藏。最喜歡在沙上畫畫。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86%E5%A7%86%E6%8A%B1%E6%8A%B1)
相關網址:
(1)台視官網:http://www.ttv.com.tw/drama11/MuMuhug/
(2)周邊商品:http://www.mumuhug.com/
※ ※ ※
心得:
我覺得能夠將藝術用更多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是一件極其美好的事情,一方面除了能夠延續各種文化之美外,更能使人從中得到與往常不一樣的靈感,激發創造能力,讓我們把這個世界點綴得更美好一些。
說到文創,便讓我想到台灣的一個地方--高雄駁二藝術特區(http://pier-2.khcc.gov.tw/content/index.aspx),那邊充滿豐富的人文氣息,而我之所以會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我看了Janet主持的節目《高雄愛玩樂》(旅遊生活頻道),其中就有介紹到許多關於文創的事物,例如把廢棄的金屬變成裝置藝術等等,還有另一個節目是由龐姚主持的《龐姚敲敲門》(旅遊生活頻道),裡面也介紹許多台灣文創產業的部份,我記得有次是介紹台南的某個區域,有一個青年將日式建築恢復成原有的樣子,再加上一些創意的巧思,使得那個地方變成一個可供人休憩和冥想的場所。
由於我一直都有在收看旅遊生活頻道(TLC),所以今天聽老師上課的時候,我聯想到許多以前看過的節目內容,我還記得另一個節目也有介紹文創相關的資訊,非凡頻道的《設計家正團》,那次觀看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沒想到有設計師能夠將豆腐的意象結合生活用品,設計出一個美觀又實用的器皿。
關於文創: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簡稱文創產業,中文詞彙最早由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確定。文化創意產業為台灣官方定名,各國定義不同,有稱為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等。目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較出名者,約有英國、韓國、美國、日本、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澳洲、紐西蘭、丹麥、瑞典、荷蘭、比利時等。
針對文化與創意面進行產業發展政策,最早是在1997年由英國閣揆布萊爾工黨內閣所推動的創意產業;同一時期,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南韓,在總統金大中主導下也開始從電影與數位等產業開始發展「文化內容產業」,並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採取類似做法者,也包括澳洲、紐西蘭、歐洲諸國等。而中國近幾年在藝術市場蓬勃、公共展演場地大建設(如798藝術區)下,除在既有製造業的優勢下群找出路外,也開始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資源投注,並且參考台灣的名詞與官方定義。
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為結合了文化及創意的產業。而對「文化」一詞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文化」一詞,廣義來說,泛指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擁有相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以及信仰等;狹義的來說,即是指「藝術」,是一種經由人們創造出來新型態的產物。不論就狹義或廣義的文化而言,「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所公佈的『定義』、『選定原則』、『產業範疇及主辦機關』如下: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二、選定原則: (一)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 (二)產值大或關聯效益大、成長潛力大 (三)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及附加價值高
三、產業範疇及主辦機關: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文建會)
1.視覺藝術產業:凡從事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品的創作、藝術品的拍賣零售、畫廊、藝術品展覽、藝術經紀代理、藝術品的公證鑑價、藝術品修復等之行業均屬之。
2.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凡從事戲劇(劇本創作、戲劇訓練、表演等)、音樂劇及歌劇(樂曲創作、演奏訓練、表演等)、音樂的現場表演及作詞作曲、表演服裝設計與製作、表演造型設計、表演舞臺燈光設計、表演場地(大型劇院、小型劇院、音樂廳、露天舞臺等)、表演設施經營管理(劇院、音樂廳、露天廣場等)、表演藝術經紀代理、表演藝術硬體服務(道具製作與管理、舞臺搭設、燈光設備、音響工程等)、藝術節經營等之行業均屬之。
3.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凡從事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村等之行業均屬之。
4.工藝產業:凡從工藝創作、工藝設計、工藝品展售、工藝品鑑定製度等之行業均屬之。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新聞局)
5.電影產業:凡從事電影片創作、發行映演及電影周邊產製服務等之行業均屬之。
6.廣播電視產業:凡從事無線電、有線電、衛星廣播、電視經營及節目製作、供應之行業均屬之。
7.出版產業:凡從事新聞、雜誌(期刊)、書籍、唱片、錄音帶、電腦軟體等具有著作權商品發行之行業均屬之。但從事電影發行之行業應歸入8520(電影片發行業)細類,從事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行業應歸入8630(廣播節目供應業)細類。
(以下的主辦機關是經濟部)
8.廣告產業:凡從各種媒體宣傳物之設計、繪製、攝影、模型、製作及裝置等行業均屬之。獨立經營分送廣告、招攬廣告之行業亦歸入本類。
9.設計產業:凡從事產品設計企劃、產品外觀設計、機構設計、原型與模型的製作、流行設計、專利商標設計、品牌視覺設計、平面視覺設計、包裝設計、網頁多媒體設計、設計諮詢顧問等之行業均屬之。
10.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凡從事以設計師為品牌之服飾設計、顧問、製造與流通之行業均屬之。
11.建築設計產業:凡從事建築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展場設計、商場設計、指標設計、庭園設計、景觀設計、地景設計之行業均屬之。
12.創意生活產業:凡從事以創意整合生活產業之核心知識,提供具有深度體驗及高質美感之產業。
13.數位休閒娛樂產業:凡從事數位休閒娛樂設備、環境生態休閒服務及社會生活休閒服務等之行業均屬之。包括:
A.數位休閒娛樂設備--3DVR設備、運動機臺、格鬥競賽機臺、導覽系統、電子販賣機臺、動感電影院設備等。
B.環境生態休閒服務--數位多媒體主題園區、動畫電影場景主題園區、博物展覽館等。
C.社會生活休閒服務--商場數位娛樂中心、社區數位娛樂中心、網路咖啡廳、親子娛樂學習中心、安親班/學校等。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7%94%A2%E6%A5%AD)
※ ※ ※
個案:漢江奇蹟
「漢江奇蹟」廣義上指的是韓國飛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包括快速的工業化、科技進步、國民教育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現代化、民主化和國際化的進程。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韓國從戰爭的廢墟轉變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並造就了三星、LG和現代等世界知名跨國集團。2006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600美元,成為已開發國家。
狹義上漢江奇蹟這一名詞指的是1953年-1996年間首爾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漢江貫穿了首爾的中心,將首爾分為江南和江北,故以漢江為名。這個名詞是從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迅速復甦的「萊茵河奇蹟」一詞借鑒而來。
韓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在當初韓戰結束時是不可想像的。首爾的基礎建設在韓戰中已被摧毀,百萬計的韓國人當時在貧困和失業之中掙扎。1961年,朴正熙發動5·16軍事政變時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00美元/年。在隨後朴正熙掌權的1961年至1979年長達十八年統治期間,朴正熙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韓國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短短40年的時間,首爾已經從一片廢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都會。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B1%9F%E5%A5%87%E8%B9%9F
※ ※ ※
相關影片與資訊:
《漢江奇蹟》
《大長今》的李英愛,《冬季戀歌》的裴勇俊,《浪漫滿屋》的宋慧喬,《Sorry Sorry》的Super Junior,《Nobody》的Wonder Girls,他們無一不是韓流席捲全球形塑出來的國際級明星,同時,他們更是為韓國影視產業創造年產值500億美元的超級印鈔機。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和韓國KBS合製了三集紀錄片《漢江奇蹟》,探討滾滾漢江兩岸,1500家造星工廠所催生的韓流風暴,分別是講述流行音樂的『東方神起』,韓劇的『浪漫滿屋』和韓國電影的『生死諜變』。
漢江奇蹟之『東方神起』
在全球70多個國家播出過的KBS電視台「音樂銀行」節目,是韓國最著名的音樂電視節目之一,製播超過12年,所有韓國優秀的K-POP歌唱組合都曾登上「音樂銀行」的舞台。
K-POP是以韓國流行音樂為基礎,大量混入黑人街頭音樂hip-hop的一種演唱形式,輕快的節奏,搭配俐落舞蹈,散發出青春的生命活力,超越語言障礙,征服了全球的青少年。而當歌手也因此成了韓國的全民夢想。以韓國最大規模的電視選秀節目SUPER STAR K為例,今年報名的選手超過200萬人,相當於韓國總人口的1/25,十分驚人。
從早期的H.O.T NRG水晶男孩、中期的東方神起,到最近的Super Junior和Wonder Girls,K-POP已經成長為一個深具市場潛力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韓國流行音樂的代名詞。
漢江奇蹟之『浪漫滿屋』
在韓流浪潮中,電視劇異軍突起,是一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勁旅,它為韓國帶來了龐大的出口額及無窮的市場商機。
2003年9月15日,韓劇《大長今》在韓國首播,創下連續七個月50%的高收視率,直接收益高達100億韓元,相當於2.7億新台幣。隔年5月,《大長今》在台灣連續熱映三個月,創下台灣歷年來前所未見的韓劇最高收視。同年,日本NHK也開始播出《大長今》,打破韓劇在日本歷年收視率。2005年4月,《大長今》在香港無線電視台播出,觀眾多達321萬人,幾乎占全香港人口的一半。
《大長今》不是特例,《冬季戀歌》、《藍色生死戀》、李英愛、裴勇俊、宋慧喬,每一個耳熟能詳名字的背後,都代表著席捲亞洲、湧向全球的韓劇旋風。
漢江奇蹟第二集《浪漫滿屋》除了深入探索韓劇成功的原因之外,也對創造收視奇蹟的韓劇《大長今》進行抽絲剝繭的解讀,剖析其提供觀眾精緻的視覺享受,以及所帶動的韓國美食、旅遊、整型和服裝時尚產業的發展。
漢江奇蹟之『生死蝶變』
《生死諜變》是韓國著名導演姜帝圭在1999年的電影,他是韓國影視產業觸碰南北韓敏感題材的第一人。姜帝圭引進美國好萊塢製片人負責制的運作模式,投資23億韓元,拍攝了敘述韓國和朝鮮諜戰的《生死諜變》;劇情涵蓋了意識形態的對抗、愛情、動作、暴力等戲劇元素,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大片,首映票不到4小時就被搶購一空,締造了3500萬美元的票房,超過600萬名觀眾看過這部影片。這對國土狹小、人口有限的韓國來說,是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從此開啟了韓國電影界以大投入、大製作、大題材的大片策略遠征國際市場的企圖。
漢江奇蹟第三集《生死蝶變》從南韓與中國大陸共同投資的3D科幻大片《Mr.go》談起,指出韓國電影成功的因素,更對風靡亞洲的韓國電影及代表人物做了深度梳理,凸顯韓國影視產業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的同時,卻也面臨傳統與現代、商業與文化的發展困境。
從制訂文化創意產業專法,到成立15兆韓元的「文創產業振興基金」,提供資金挹注,韓國力圖浴火重生,許下2013年成為全球前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國家的願景。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Content.aspx?PNum=351&CNum=1809)
※ ※ ※
台灣的個案:
(1)頑石創意:(首頁)
「頑石創意」是一個執著於文化藝術推廣的創意團隊,自1999年開創以來,便擅長以新穎、活潑的科技語言與設計,透過多媒體、動畫、遊戲、虛擬實境等娛樂科技重新詮釋文化內涵,將無形的文化資產帶入流行的設計風潮,讓這些傳統的藝術更貼近社會大眾生活,並積極向世界發聲,打造台灣藝術多媒體的第一品牌,贏得法國博物館最高成就獎,可以說是華人世界中最令國際期待與感動的創意團隊。
在頑石創意不斷探索與發展過程,也不斷遊走在文化創意產業分界線之上,以多媒體創作為基礎,從視覺藝術嘗試跨界到原創設計、創意出版等領域,積極經營設計品牌,提升自我的文化創意能量;同時以策展活動切入文化行銷,並在2006年開始向業界拋出整合設計的創新概念,希冀以全新的文化服務思維深耕台灣設計產業,打造頑石創意在數位與藝術之間的多元面貌。
(資料來源:http://www.brightideas.com.tw/%E9%97%9C%E6%96%BC%E9%A0%91%E7%9F%B3/tabid/76/Default.aspx)
(2)誠品生活:(首頁)
誠品集團為因應產業發展趨勢及強化企業經營體質,確立通路事業與文化事業獨立分工,以落實專業經營模式,因而成立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做為以文化創意元素為基底的生活與文化場域經營者。
誠品生活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發展根本,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堅持「與人為善」的永續經營之道,以「生活與文化場域」的複合經營模式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服務及空間氛圍,提供消費者獨特的商品組合及內容。
(資料來源:http://www.eslitecorp.com/TW/content.aspx?no=3.1.0)
(3)首映創意:(網址:www.sofastudio.com/nc/new/index.html ; FB專頁)
成立於2004年,集合動畫,與影像創意界一流之頂尖人才,以「原創精神」為標竿,不斷進行動畫之數位內容產品的開發與技術研究。
(4)姆姆抱抱:
《姆姆抱抱》(MuMuHug),為臺灣動畫公司「首映創意」(SOFA Studio)的作品,製作歷時三年,目前發展一~四季,共52集。全作品無對話,僅靠肢體表演,於2008年12月在東森幼幼台首播,日後臺視也在2011年播放該片。目前海外授權超過八十國,尤其在南韓的表現最為突出。
角色介紹:
姆姆(MuMu):主角,小男生,是鯨魚和海豚的綜合體,最喜歡抱抱。雖然住在島上,但不會游泳。
波波(BoBo):第一配角,小女生,活潑的小海豹。初出場時尚未脫毛,全身雪白,後來在姆姆的陪伴下,脫毛變成鮮豔的粉紅。
凸泡(Tupow):全身會發光閃爍類似彈塗魚的魚類。
波奇(Boki):大企鵝,多疑喜猜忌,不過是個好爸爸。
史努努(Snoonoo):小鯨魚,老是脫隊玩耍,不過當姆姆在海上漂流時,救了姆姆一命。
姆弟(Mudy):小章魚個性調皮,愛玩捉迷藏。最喜歡在沙上畫畫。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86%E5%A7%86%E6%8A%B1%E6%8A%B1)
相關網址:
(1)台視官網:http://www.ttv.com.tw/drama11/MuMuhug/
(2)周邊商品:http://www.mumuhug.com/
※ ※ ※
心得:
我覺得能夠將藝術用更多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是一件極其美好的事情,一方面除了能夠延續各種文化之美外,更能使人從中得到與往常不一樣的靈感,激發創造能力,讓我們把這個世界點綴得更美好一些。
說到文創,便讓我想到台灣的一個地方--高雄駁二藝術特區(http://pier-2.khcc.gov.tw/content/index.aspx),那邊充滿豐富的人文氣息,而我之所以會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我看了Janet主持的節目《高雄愛玩樂》(旅遊生活頻道),其中就有介紹到許多關於文創的事物,例如把廢棄的金屬變成裝置藝術等等,還有另一個節目是由龐姚主持的《龐姚敲敲門》(旅遊生活頻道),裡面也介紹許多台灣文創產業的部份,我記得有次是介紹台南的某個區域,有一個青年將日式建築恢復成原有的樣子,再加上一些創意的巧思,使得那個地方變成一個可供人休憩和冥想的場所。
由於我一直都有在收看旅遊生活頻道(TLC),所以今天聽老師上課的時候,我聯想到許多以前看過的節目內容,我還記得另一個節目也有介紹文創相關的資訊,非凡頻道的《設計家正團》,那次觀看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沒想到有設計師能夠將豆腐的意象結合生活用品,設計出一個美觀又實用的器皿。
加分作業 2013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明華園戲劇總團--「媽祖」
(圖片來源/明華園戲劇總團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2080663484419.1073741841.97183039418&type=1)
以上這三張是我用手機拍攝的,距離比較遠(站再作未最後一排),所以照片看起來比較模糊。
【心得】
這是於2013年十二月七日於太平運動場舉辦戶外大型的演出,光是看到他們搭建的舞臺,就非常期待他們會怎樣演出,因為演出地點在我家附近,附近道路也因為人太多而暫時封閉起來,所以我和妹妹倆人原本打算七點才去等待觀賞,便改為六點半左右去,我們一進到運動場內,人潮大爆滿,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安心觀賞的地方,我也想起家人說過,有的人為了看這齣戲,大概下午三四點就搶先去站位,我和妹妹只好站在座位最後一排,幸好有大螢幕,我們才能看到比較多細節的部份。
首先七點半開場前,主持人先讓各地的廟宇來表演他們傳統的活動(吹奏樂器和陣頭等等),還有一些來賓的介紹,隨後七點半正式開場演出,我馬上被一位五歲的小女孩給震撼到,他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小仙女,帶領著海豚要去祝福林家的新生兒,再來是林默娘(孫翠鳳飾演,媽祖)展現出一位女性柔與剛的部份。
明華園在化妝、服裝、道具、燈光、舞台效果上皆十分用心,每一幕換場時間都十分短,所以我們看這齣戲時,能感覺得到故事的節奏感,也讓我對「歌仔戲」有了不一樣的觀感,我一直以為歌仔戲是很舊時的傳統藝術,但是我沒想到它能夠融入過去和現在的精華之處,我記得有一幕是林默娘的哥哥「林宏一」在展現他的秀才之名,他們卻把歌與騎馬舞做了一些結合,還有背景的部份運用了3D動畫的效果,舞台則由電腦來控制佈景,省去人供換幕的時間。
我最喜歡的兩幕是「媽祖點兵」與「媽祖進宮為太上皇治病」。媽祖進宮為太上皇治病,但是他不知道有妖怪在他家作亂,過了不久他終於感應到他的父親和哥哥正呼喊他的名字,使得媽祖進退兩難,一方面他必須替太上皇治病,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棄家人於不義,他只好將自己的魂魄分為三個等分,「分身」這個部份,現場還動用了怪手來吊鋼絲,把演員吊到空中,我很喜歡燈光投射在大螢幕上的剪影。
至於「媽祖點兵」的部份,這一幕動用最多人在舞臺上打鬥,每一個打鬥的場景都讓我熱血沸騰,再搭配底下的樂團奏出帶有緊張氣氛的音樂,我的目光持續抓著每一個演員不放,這個部份也有動用怪手將一個巨型的妖物吊至空中,透過科技,它還能扭動身體,使現場的觀眾都嘖嘖稱奇。
我和妹妹沒有待到謝幕,我們只看到林默娘後來成為天上聖母,正出來現身的時候,在那之前,我們還看到八家將精采的演出,看完整齣戲後,我們都還在思考剛剛有哪些精采的橋段,甚至有些念念不忘那麼有趣的表演,或許現場的每個人也會和我們有相同的想法。歌仔戲不只是喚醒老一輩人的記憶,更是讓年輕人知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 ※ ※
【關於媽祖】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海洋地區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生平】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福建路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宋太宗年間改為興化軍),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
【信仰】
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明清時代漢人移民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渡臺海而來,臺灣海上活動頻繁歷經台灣荷西時期的東亞貿易活動及明鄭王朝的武裝海商集團,因此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
【馬祖】
據清初《使琉球記》記載,宋朝福建湄洲的林默娘(人稱媽祖)廿八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突遇巨風大浪,船毀人溺,默娘得知,飛身入海拯救父兄,因而罹難,遺體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就近將她葬在岸邊。湄洲鄉親不見默娘下落,認為她羽化昇天成仙,遂建湄洲媽祖廟作為紀念。馬祖人則認為,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宮內的靈穴石棺中[8],且興廟供奉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此島因而稱為媽祖島,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為顯陽剛去掉女字旁改稱為馬祖,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法定行政縣名為連江縣 (中華民國))。
馬祖天后宮之鄰山設有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園區中建有媽祖巨神像,於2009年10月完工成為全世高最高之石製之媽祖神像,高度有28.8公尺。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A%BD%E7%A5%96
【明華園】
明華園,為台灣本土規模最龐大也最著名的歌仔戲團之一,今組織已成規模龐大的文化事業體。明華園為陳明吉於1929年(日治昭和四年)創立。1997年陳明吉過世後,陳家第二代的子女繼承了明華園,在時代潮流的激盪中,更是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化、企業化、制度化手法經營的傳統劇團,其創新、獨有的經營哲學,開創了傳統藝術嶄新的契機。
由總團長「陳勝福」領軍的明華園戲劇總團,目前旗下共有8個子團與4個協力團隊,是台灣最具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隊,足跡遍及各大都市、小鄉鎮,甚至外島、醫院、監獄、勞工界、校園等各階層的明華園,也是台灣足跡遍佈最廣、觀眾階層最廣、戲劇版圖最廣的表演藝術團隊。
在不斷努力耕耘之下,明華園更嘗試將台灣歌仔戲推上國內主流表演藝術舞台並積極參與國際性的演出。受到國際舞台注目的明華園,足跡遍及日本、法國、美國、新加坡、南非、大陸等地。日亞航、日本NHK電視台、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奧地利國家廣播電台、北京中央電視台、香港時事追擊……等國際媒體與單位的主動來台採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家庭年」推選明華園為台灣「奇特家庭代表」、法國第一大報費加洛報更給予「台灣的另一個聲音」的美譽。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8%8F%AF%E5%9C%92
【孫翠鳳】
孫翠鳳(1958年12月19日-),台灣女性藝術表演家,生於台灣,祖籍河北省天津吳橋縣,是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家台柱,也是戲劇藝術界難得一見允文允武、亦生亦旦的演員。對於歌仔戲推廣及創新工作均成果卓著,為臺灣歌仔戲第一小生。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7%BF%A0%E9%B3%B3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閩南語(台灣腔、漳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出演歷史】
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本土漢文劇種,約產生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歌仔戲正式的雛形為宜蘭本地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崑曲、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隨著漢文化進入蘭陽平原,最初只是漳州移民帶來其原鄉流傳的的「歌仔」小調與當地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發展成為「本地歌仔」。
而歌仔戲的創始者則眾說紛紜,有「歌仔助」歐來助、陳高犁、貓仔源等說法。本地歌仔在早期移民傳唱時,將多首歌仔套詞,形成完整的劇情,坐場清唱。爾後才加上角色扮演和動作,形成最初的型式,且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之後加入各種服裝及角色後,逐漸成為大戲。
歌仔戲形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後,由於採用閩南語演出,貼近民眾生活語言,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極受臺灣百姓歡迎,就連原本的大戲戲班如亂彈、高甲、京劇戲班都與歌仔戲合作,也促使歌仔戲吸收許多大戲的元素。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地區。1927年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自此逐漸風行東南亞華僑地區,當地開始組織歌仔戲團。
臺灣日治時期,歌仔戲備受批判,以為猥瑣,甚至傷風敗俗。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絕歌仔戲等漢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也促使歌仔戲胡撇仔的形成。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放寬了歌仔戲演出。1947年,開始推行國語運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有限度准許演出劇目。1950年代由於極力推展反共政策,要求戲劇改良,相繼成立「臺灣歌仔戲改良會」、「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臺灣省改良地方戲劇委員會」。演出女匪幹、延平復國、鑑湖女俠等戲。禁絕許多劇目,准演劇目多數強調忠孝節義,並推出多齣反共劇目。
1971年,臺灣省政府公佈〈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197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語推行辦法〉極力推展國語運動,臺灣閩南語備受壓抑。1976年頒布〈廣播電視法〉,限定臺語節目播出時段、時數,甚至因而產生國語電視歌仔戲。[來源請求]
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 1980年代,臺灣本土意識逐漸蓬勃,歌仔戲開始出現文化場,亦即舞臺歌仔戲。歌仔戲團進入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2013年3月25日台灣發行第一張歌仔戲藍光光碟Blu-ray Disc,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由公共電視台出版。
【表演型態】
(1)落地掃時期:
宜蘭地區稱早期的歌仔表演為「本地歌仔」,又稱「老歌仔」、「傳統歌仔」、「舊卷歌仔」。落地掃為歌仔戲最早的表演形式,近似於褒歌、車鼓小戲,無論生旦都由男性演員演出,採即席演出,也有組成陣頭形式參與廟會香陣。
(2)野臺歌仔戲:
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
(3)內臺歌仔戲:
日治時期,野臺歌仔戲極受臺灣民眾歡迎,當時中國許多劇團來臺演出,歌仔戲吸收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表演更加精采。京劇當時在臺灣稱為外江戲,1910年代在臺灣曾流行一陣,1920年代漸趨沒落,來臺演出的劇團因此滯留臺灣,解散劇團,藝人轉而加入歌仔戲班,使得歌仔戲融入武打元素。
(4)廣播歌仔戲:
1954年左右,臺灣本地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臺延攬歌仔戲演員,藉由廣播演出,最早由一般的內臺歌仔戲班預先錄音,再由電臺播出。後來則由廣播公司自行成立歌仔戲團,至1960年代達於鼎盛。廣播歌仔戲時期,由於單靠聽覺傳達,所以音樂創作更加繁多,如中廣調、豐原調等等。
(5)電影歌仔戲:
1955年,都馬班拍攝臺灣史上第一部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臺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小時內呈現,深受觀眾歡迎。
(6)電視歌仔戲:
在1962年台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使傳統歌仔戲有了變化。
(7)舞臺歌仔戲:
1980年代初期,在文化單位補助下,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及臺北市其他重要劇場演出,部分劇團後場增加國樂團,也吸收現在劇場的特色;1990年代上半期,慢慢脫離野臺歌仔戲,越來越多戲團加入;1990年代下半期,部分優秀的戲團都以推出精緻新戲為主要目標,劇本、曲調都由專人編寫,更加重視舞臺設計及演員服飾、裝扮,包跨演員的演技、身段及唱腔都是一大重點。但目前投入現代劇場的歌劇團仍是少數,一般劇團以野臺廟會演出為主。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4%BB%94%E6%88%B2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第十三週 文化資產與社區整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個案
2013.12.02上課內容與心得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兩個影片,一個是「華夏文物古今談」,另一個是延續上一週的影片「台灣工藝薪傳錄」,由於這兩個影片內容相似,我已經於上週的文章內容詳細介紹過,所以這次只放上我在課堂做的筆記。
※ ※ ※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成立簡介】
「天然漆」是漆樹所分泌出來的汁液,由於具有耐酸鹼、防腐潮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廣泛運用為皇室器物與民生用品的塗料,遠自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曾出土朱漆木碗。唐朝時,漆傳至東瀛,其金碧輝煌的質感,震撼了日人,而被吸納發揚為國粹。而今,「 japan」更成為「漆器」的英文名稱。
漆在清朝末年傳入台灣,日治時代由於日本人愛漆、用漆的文化性,而在台灣試種漆樹。 1921年,安南漆樹終於在魚池鄉蓮花池試驗所試種成功,而後在銅鑼推廣種植,四、五十年代以後轉移至埔里,往後二、三十年,天然漆不僅是台灣一項舉足輕重的產業,在埔里、銅鑼更有一大群子弟是靠漆液養大的。
九二一震災館內損毀情況 天然漆產業在台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經萌芽、璀璨與沒落 ,而今 碩果僅存的業者「龍南漆器公司」,等於是見證了台灣天然漆產業史的興衰過程。(文字簡介來源:http://www.longnan.us/010.htm)
【天然漆】
「天然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塗料,取自漆樹上採收下來的樹汁所提煉而成,是塗裝漆器的主要原料。
戰國漆器 據考古發現,中國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使用木胎朱漆碗的遺跡。商周兩代時,日常生活中使用漆器已經相當普遍,舉凡食用、建築、養生,都應用到漆製的器皿。而後的竹簡書寫、各種舟車、弓矢、盾甲、樂器,更都廣泛的以漆作為塗飾。
這是因為漆液中含有超過一千個分子的酵素,酵素具有促乾、硬化的功能,且具有防腐、耐酸、耐鹼、絕緣等特性,塗上天然漆的器物就可以保存長久,用途廣泛,對人體無害,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故有「塗料之王」的稱呼,也是深具環保、健康與文化的產物。(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0.htm)
【天然漆的重鎮--埔里】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復初期,台灣的主要漆產地還是以銅鑼為主。但因漆樹是一種淺根性植物,怕颱風,也怕受到含有高鹽分的海風吹襲,因此少颱風、不臨海且氣候宜人的埔里成為十分適合漆樹生長的首選之地。許多銅鑼漆農漸漸在民國四十年代轉移到埔里來種漆。
【進出口漆】
民國 46 年,中共國旗被日本人焚毀而使兩國外交發生磨擦,演變成貿易斷交,直接衝擊生漆市場。當時日本生漆市場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漆是由大陸供給,生漆來源突然中斷,引起加工業者的恐慌,紛紛轉向台灣採購,天然漆價格突然暴漲,由每公斤台幣六十元左右漲到八百元的天價。大埔里生漆年產量約五公噸數量雖然少,但價高,祇要是天然漆生產者,收入都相當可觀,因此農民大量投入種植漆樹。
天然漆價格上漲,帶給少數漆農經濟利益及中間商人高利潤,大家漸漸疏忽保持品質良好,日本天然漆精製加工業者以高價買到劣質漆,而開始對台灣天然漆的品質失去信心,進行抵制購買,價格亦跌入谷底。
但「龍南」的創始人徐阿龍堅信,憑著埔里的生漆品質與良好的透明度,只要重新起步,維護信譽,一定可以再啟雄風。民國 五十一 年,徐阿龍著手積極從事漆樹品種改良與研發,經過兩年的努力犧牲,日本顧客終於肯定台灣產的天然漆品質確實優良,並恢復信心,日後天然漆輸出日本,指定由徐阿龍檢驗合格才准許輸出。「龍南」的金字招牌,漸獲業界佳評,內外銷市場逐漸鞏固,生產者亦恢復昔日信心。
後來因為許多業者轉向收益良好的檳榔樹,而一向甚少受到颱風襲擊的埔里也在民國七十五年的韋恩颱風和八十三年的道格颱風相繼摧殘下,使得漆樹嚴重受損,業者損失慘重,為了維護家計許多天然漆業者紛紛轉業。天然漆在埔里的命運每況愈下,終至夕陽黃昏。
幸而「龍南」企業以保存台灣天然漆文化為職志,將數十年來從漆樹種植、採漆、製漆、漆器製作、漆藝創作等經驗與相關器物逐一善加保存,成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作為推廣天然漆文化的傳承基地,並為台灣天然漆的文化財留下一脈珍貴的薪火。(天然漆的重鎮--埔里、進出口漆的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3.htm)
【漆藝技法介紹】
夾紵脫胎 :
「紵」是指白而細的布。「夾紵」就是以布料和漆混合多層相疊,利用漆的黏性和布的張力,附著於預先做好的胎體上,等漆和布完全乾燥後,再將原來的胎體脫去,只存漆和布所做成的堅硬器皿,這就叫做「夾紵脫胎」。
變塗 :
又稱「犀皮」,以絹布、桌巾、刮刀等貼觸於漆面,使漆面形成各種斑紋,而後填入色漆,等乾燥後再磨顯出各式文樣。金蟲蝕
金蟲蝕 :
在胎體上以 稻殼製作出類似被蟲啃蝕過的痕跡,並上各種色漆之後,貼上金箔將之磨顯出來,此技法被稱為「金蟲蝕」。
剔紅 :
在胎體表面塗上多層朱漆,等半乾後就在朱漆上雕刻圖案。
螺鈿 :
即是鑲嵌,用金、銀、錫箔或骨、蛋殼等材料,裁出圖案,嵌入漆器表面,再經髹漆、打磨、推光、使圖紋和漆面平整,藉由不同材質所顯露出的不同的光澤,稱之為「鑲嵌技法」,又叫「百寶嵌」。
蒔繪 :
此技法源自中國的「平脫」,目前是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在漆面描繪圖像紋樣,灑上金、銀、銅粉或乾漆粉,上面再塗上數道漆,經研磨以表現金銀圖樣閃耀的畫面。
(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72.htm)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網址:http://www.longnan.us/index.htm
※ ※ ※
工藝傳家特展:
特展以陶藝與漆藝為主軸,而其中漆藝的部份,展示了陳火慶藝師家族和王清霜藝師家族。
※
陳火慶(1914~2001)
因父親認為「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陳火慶13歲即進入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隨日籍及福州師傅習藝。從一開始對漆藝一無所知,到後來越做越有興趣,自此與漆藝結下不解之緣。
出師後升任師傅並兼任私立臺中工藝傳習所漆工指導,戰後日人撤離,漆器產業日益衰微,為維持家庭生計進入空軍擔任漆工,但因長期接觸化學漆染上氣喘,加上妻子猝逝,為專心照顧家庭而退伍,改於家中自行承製漆器。
民國60年代適逢臺灣漆器外銷日本的全盛時期,日商求才若渴,經引介結識陳火慶,對於其製作的漆器極為讚賞,奠定日後合作的基礎。62歲時與三子陳志銘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並擔任多家公司技術顧問,為漆器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陳火慶精通胎體製作及各種紋飾技法,晚年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其於民國75年榮獲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漆器薪傳獎,乃實至名歸。
情感傳遞
漆器製作必須具備過人的耐心與嚴謹細膩的心思,例如「絞漆」時須先將漆包入布中,手持兩端絞緊後,瀝漆三次方能完成;但長子陳清輝(1936~)在協助時,常因急躁而出錯,以致遭到父親責罵,從而體認到陳火慶傳授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包含做人處事的態度。
三子陳志銘(1944~2001)則於民國65年毅然辭去原有職務,全心協助父親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生產天然漆製作的木胎漆器外銷日本。其常年隨侍父親身旁,父子倆在情感與技藝間的深厚連結,著實令人稱羨。
手感溫度
為孕育出一件溫潤雅致的漆藝作品,必須不疾不徐地做好每一個步驟。從陳火慶的此套工序版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木胎到表面的上漆打底,竟需經過30道繁複的工序,不禁令人讚嘆其中所需投注的耐心、細心及毅力。
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火慶在繪製棋盤格線時,即親自製作棋盤畫漆線尺,以求得心應手。此外,雕刻刀亦須時時仔細研磨,保持刀口平直無缺並維持刻刀的角度,方能事半功倍。
年表:
※
王清霜(1922~)
王清霜出生於臺中神岡,15歲考進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由校長山中公推薦,遠赴東京美術學校進修漆藝,並利用課餘時間習畫及雕塑,不但打下了深厚的美術基礎,更從此將漆藝視為一生的志業。
30歲時毅然放下個人稍具規模的事業,應顏水龍邀請,全心投入輔導手工業的工作,除致力提升工藝製作的技術外,亦著重研發與設計創新,為臺灣的手工業發展恪盡心力。
民國48年王清霜於南投草屯成立美研工藝公司,並率先自日本引進技術,以塑膠胎體代替木胎,開發各式實用性產品,大幅降低製作的成本,讓漆器更能深入民眾的生活,為漆器產業的推廣,開拓出新的局面。
69歲後專心於漆藝創作,尤以蒔繪技法最為精湛。其於民國96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99年獲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的殊榮,在在肯定其對臺灣漆藝繼往開來的深遠貢獻。
情感傳遞
王清霜的子女自小即跟隨父親學習漆藝。次子王賢民(1950~)與三子王賢志(1952~)回憶起投入漆藝的點點滴滴,說道:「這條漆路,一路走來相當的順暢,全是因為家中有最棒的活字典,可以隨時提供諮詢。」兩兄弟大學畢業後即協助父親經營美研工藝公司,不僅參與了傳統漆器產業轉型的過程,也自父親傳承了漆藝創作的嚴謹態度與美學素養,進而投身漆藝的推廣與教學。長女王麗華(1948~)在擔任美術教師之餘,亦致力於漆藝創作。其一家兩代人的努力耕耘,為臺灣漆藝的發揚與承傳增添更多薪火。
手感溫度
「蒔繪」為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因漆層厚度的不同,有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等多種變化。首先於漆面以蒔繪筆描繪圖案,再以手指輕彈由竹或麥桿製成的粉筒,自不同粗細的網目灑敷金粉、銀粉或色粉等,產生有如砂畫般微妙的漸層,再經固粉及研磨,彰顯其熠熠光采。
王清霜的刮刀、粉筒等工具多為自製,以過人的耐心與長年的鍛鍊積累,將手中工具變為心及手的延伸,讓作品達致精奧高妙的境界。
年表:
以上資料來源: http://www.ncfta.gov.tw/inheritance2/page2.html
※ ※ ※
心得:
從上週到這一週的重點皆放在「漆器」上,我也做了不少資料查詢等等,在這些過程中,我學到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我從來不知道一個漆器的製作需要耗費這麼多流程和時間,更不知道原來這麼一個精緻的東西藏了許多非凡的技法,而我想要用我在影片上看到的一句話來作為一個啟發:以實業家的精神勇於面對挑戰。
如同王清霜漆藝師傳承了這項手工藝的作法一樣,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學習才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或許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些工藝傳承師傳承的並不只是他們的技術,還有他們的態度,他們所有的心血、時間和能力全都放在「漆器」的傳承上,他們保存了一項古老的文化,更是把這個文化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詮釋出一個更屬於這個世代的藝術。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兩個影片,一個是「華夏文物古今談」,另一個是延續上一週的影片「台灣工藝薪傳錄」,由於這兩個影片內容相似,我已經於上週的文章內容詳細介紹過,所以這次只放上我在課堂做的筆記。
※ ※ ※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成立簡介】
「天然漆」是漆樹所分泌出來的汁液,由於具有耐酸鹼、防腐潮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廣泛運用為皇室器物與民生用品的塗料,遠自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曾出土朱漆木碗。唐朝時,漆傳至東瀛,其金碧輝煌的質感,震撼了日人,而被吸納發揚為國粹。而今,「 japan」更成為「漆器」的英文名稱。
漆在清朝末年傳入台灣,日治時代由於日本人愛漆、用漆的文化性,而在台灣試種漆樹。 1921年,安南漆樹終於在魚池鄉蓮花池試驗所試種成功,而後在銅鑼推廣種植,四、五十年代以後轉移至埔里,往後二、三十年,天然漆不僅是台灣一項舉足輕重的產業,在埔里、銅鑼更有一大群子弟是靠漆液養大的。
九二一震災館內損毀情況 天然漆產業在台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經萌芽、璀璨與沒落 ,而今 碩果僅存的業者「龍南漆器公司」,等於是見證了台灣天然漆產業史的興衰過程。(文字簡介來源:http://www.longnan.us/010.htm)
【天然漆】
「天然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塗料,取自漆樹上採收下來的樹汁所提煉而成,是塗裝漆器的主要原料。
戰國漆器 據考古發現,中國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使用木胎朱漆碗的遺跡。商周兩代時,日常生活中使用漆器已經相當普遍,舉凡食用、建築、養生,都應用到漆製的器皿。而後的竹簡書寫、各種舟車、弓矢、盾甲、樂器,更都廣泛的以漆作為塗飾。
這是因為漆液中含有超過一千個分子的酵素,酵素具有促乾、硬化的功能,且具有防腐、耐酸、耐鹼、絕緣等特性,塗上天然漆的器物就可以保存長久,用途廣泛,對人體無害,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故有「塗料之王」的稱呼,也是深具環保、健康與文化的產物。(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0.htm)
【天然漆的重鎮--埔里】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復初期,台灣的主要漆產地還是以銅鑼為主。但因漆樹是一種淺根性植物,怕颱風,也怕受到含有高鹽分的海風吹襲,因此少颱風、不臨海且氣候宜人的埔里成為十分適合漆樹生長的首選之地。許多銅鑼漆農漸漸在民國四十年代轉移到埔里來種漆。
【進出口漆】
民國 46 年,中共國旗被日本人焚毀而使兩國外交發生磨擦,演變成貿易斷交,直接衝擊生漆市場。當時日本生漆市場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漆是由大陸供給,生漆來源突然中斷,引起加工業者的恐慌,紛紛轉向台灣採購,天然漆價格突然暴漲,由每公斤台幣六十元左右漲到八百元的天價。大埔里生漆年產量約五公噸數量雖然少,但價高,祇要是天然漆生產者,收入都相當可觀,因此農民大量投入種植漆樹。
天然漆價格上漲,帶給少數漆農經濟利益及中間商人高利潤,大家漸漸疏忽保持品質良好,日本天然漆精製加工業者以高價買到劣質漆,而開始對台灣天然漆的品質失去信心,進行抵制購買,價格亦跌入谷底。
但「龍南」的創始人徐阿龍堅信,憑著埔里的生漆品質與良好的透明度,只要重新起步,維護信譽,一定可以再啟雄風。民國 五十一 年,徐阿龍著手積極從事漆樹品種改良與研發,經過兩年的努力犧牲,日本顧客終於肯定台灣產的天然漆品質確實優良,並恢復信心,日後天然漆輸出日本,指定由徐阿龍檢驗合格才准許輸出。「龍南」的金字招牌,漸獲業界佳評,內外銷市場逐漸鞏固,生產者亦恢復昔日信心。
後來因為許多業者轉向收益良好的檳榔樹,而一向甚少受到颱風襲擊的埔里也在民國七十五年的韋恩颱風和八十三年的道格颱風相繼摧殘下,使得漆樹嚴重受損,業者損失慘重,為了維護家計許多天然漆業者紛紛轉業。天然漆在埔里的命運每況愈下,終至夕陽黃昏。
幸而「龍南」企業以保存台灣天然漆文化為職志,將數十年來從漆樹種植、採漆、製漆、漆器製作、漆藝創作等經驗與相關器物逐一善加保存,成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作為推廣天然漆文化的傳承基地,並為台灣天然漆的文化財留下一脈珍貴的薪火。(天然漆的重鎮--埔里、進出口漆的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3.htm)
【漆藝技法介紹】
夾紵脫胎 :
「紵」是指白而細的布。「夾紵」就是以布料和漆混合多層相疊,利用漆的黏性和布的張力,附著於預先做好的胎體上,等漆和布完全乾燥後,再將原來的胎體脫去,只存漆和布所做成的堅硬器皿,這就叫做「夾紵脫胎」。
變塗 :
又稱「犀皮」,以絹布、桌巾、刮刀等貼觸於漆面,使漆面形成各種斑紋,而後填入色漆,等乾燥後再磨顯出各式文樣。金蟲蝕
金蟲蝕 :
在胎體上以 稻殼製作出類似被蟲啃蝕過的痕跡,並上各種色漆之後,貼上金箔將之磨顯出來,此技法被稱為「金蟲蝕」。
剔紅 :
在胎體表面塗上多層朱漆,等半乾後就在朱漆上雕刻圖案。
螺鈿 :
即是鑲嵌,用金、銀、錫箔或骨、蛋殼等材料,裁出圖案,嵌入漆器表面,再經髹漆、打磨、推光、使圖紋和漆面平整,藉由不同材質所顯露出的不同的光澤,稱之為「鑲嵌技法」,又叫「百寶嵌」。
蒔繪 :
此技法源自中國的「平脫」,目前是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在漆面描繪圖像紋樣,灑上金、銀、銅粉或乾漆粉,上面再塗上數道漆,經研磨以表現金銀圖樣閃耀的畫面。
(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72.htm)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網址:http://www.longnan.us/index.htm
※ ※ ※
工藝傳家特展:
特展以陶藝與漆藝為主軸,而其中漆藝的部份,展示了陳火慶藝師家族和王清霜藝師家族。
※
陳火慶(1914~2001)
因父親認為「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陳火慶13歲即進入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隨日籍及福州師傅習藝。從一開始對漆藝一無所知,到後來越做越有興趣,自此與漆藝結下不解之緣。
出師後升任師傅並兼任私立臺中工藝傳習所漆工指導,戰後日人撤離,漆器產業日益衰微,為維持家庭生計進入空軍擔任漆工,但因長期接觸化學漆染上氣喘,加上妻子猝逝,為專心照顧家庭而退伍,改於家中自行承製漆器。
民國60年代適逢臺灣漆器外銷日本的全盛時期,日商求才若渴,經引介結識陳火慶,對於其製作的漆器極為讚賞,奠定日後合作的基礎。62歲時與三子陳志銘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並擔任多家公司技術顧問,為漆器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陳火慶精通胎體製作及各種紋飾技法,晚年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其於民國75年榮獲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漆器薪傳獎,乃實至名歸。
情感傳遞
漆器製作必須具備過人的耐心與嚴謹細膩的心思,例如「絞漆」時須先將漆包入布中,手持兩端絞緊後,瀝漆三次方能完成;但長子陳清輝(1936~)在協助時,常因急躁而出錯,以致遭到父親責罵,從而體認到陳火慶傳授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包含做人處事的態度。
三子陳志銘(1944~2001)則於民國65年毅然辭去原有職務,全心協助父親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生產天然漆製作的木胎漆器外銷日本。其常年隨侍父親身旁,父子倆在情感與技藝間的深厚連結,著實令人稱羨。
手感溫度
為孕育出一件溫潤雅致的漆藝作品,必須不疾不徐地做好每一個步驟。從陳火慶的此套工序版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木胎到表面的上漆打底,竟需經過30道繁複的工序,不禁令人讚嘆其中所需投注的耐心、細心及毅力。
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火慶在繪製棋盤格線時,即親自製作棋盤畫漆線尺,以求得心應手。此外,雕刻刀亦須時時仔細研磨,保持刀口平直無缺並維持刻刀的角度,方能事半功倍。
年表:
1914年
|
生於臺中市清水區。
|
1927年
|
入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擔任學徒。
|
1932年
|
學成出師。
|
1934年
|
與余燕女士結婚。
|
1936年
|
長子陳清輝出生。
|
1944年
|
三子陳志銘出生。
|
1947到1959年
|
入臺中水湳空軍飛機製造廠從事飛機塗裝。
|
1959年
|
為照顧子女,自空軍退伍,專心從事漆器製作。
|
1973年
|
擔任立偉木業公司技術指導兼製作外銷漆器。
|
1976年
|
成立欣德漆器股份有限公司,與三子陳志銘共同經營。
|
1984年
|
擔任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中國漆藝傳習研習會」教師,歷時約6年。
|
1996年
|
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之「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傳習藝師。
|
1998年
|
榮獲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
2001年
|
逝世。
|
※
王清霜(1922~)
王清霜出生於臺中神岡,15歲考進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由校長山中公推薦,遠赴東京美術學校進修漆藝,並利用課餘時間習畫及雕塑,不但打下了深厚的美術基礎,更從此將漆藝視為一生的志業。
30歲時毅然放下個人稍具規模的事業,應顏水龍邀請,全心投入輔導手工業的工作,除致力提升工藝製作的技術外,亦著重研發與設計創新,為臺灣的手工業發展恪盡心力。
民國48年王清霜於南投草屯成立美研工藝公司,並率先自日本引進技術,以塑膠胎體代替木胎,開發各式實用性產品,大幅降低製作的成本,讓漆器更能深入民眾的生活,為漆器產業的推廣,開拓出新的局面。
69歲後專心於漆藝創作,尤以蒔繪技法最為精湛。其於民國96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99年獲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的殊榮,在在肯定其對臺灣漆藝繼往開來的深遠貢獻。
情感傳遞
王清霜的子女自小即跟隨父親學習漆藝。次子王賢民(1950~)與三子王賢志(1952~)回憶起投入漆藝的點點滴滴,說道:「這條漆路,一路走來相當的順暢,全是因為家中有最棒的活字典,可以隨時提供諮詢。」兩兄弟大學畢業後即協助父親經營美研工藝公司,不僅參與了傳統漆器產業轉型的過程,也自父親傳承了漆藝創作的嚴謹態度與美學素養,進而投身漆藝的推廣與教學。長女王麗華(1948~)在擔任美術教師之餘,亦致力於漆藝創作。其一家兩代人的努力耕耘,為臺灣漆藝的發揚與承傳增添更多薪火。
手感溫度
「蒔繪」為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因漆層厚度的不同,有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等多種變化。首先於漆面以蒔繪筆描繪圖案,再以手指輕彈由竹或麥桿製成的粉筒,自不同粗細的網目灑敷金粉、銀粉或色粉等,產生有如砂畫般微妙的漸層,再經固粉及研磨,彰顯其熠熠光采。
王清霜的刮刀、粉筒等工具多為自製,以過人的耐心與長年的鍛鍊積累,將手中工具變為心及手的延伸,讓作品達致精奧高妙的境界。
年表:
1922年
|
生於臺中市神岡區。
|
1937到1940年
|
就讀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
|
1940年
|
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漆藝。
|
1944年
|
與陳彩燕女士結婚。
|
1948年
|
長女王麗華出生。
|
1950年
|
次男王賢民出生。
|
1952年
|
三男王賢志出生。
|
1954年
|
擔任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教務主任。
|
1959年
|
辭去公職,於南投草屯創立美研工藝公司。
|
1971年
|
自日本引進尿素成型技術製作塑膠胎體。
|
1991年
|
應臺中工藝美術學會邀展,開啟新階段漆藝創作生涯。
|
1996年
|
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之「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漆藝教師。
|
1999年
|
榮獲第七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民俗工藝類薪傳獎。
|
2004到2005年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技藝傳習教師。
|
2007年
|
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第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
|
2010年
|
榮獲國家指定「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
|
以上資料來源: http://www.ncfta.gov.tw/inheritance2/page2.html
※ ※ ※
心得:
從上週到這一週的重點皆放在「漆器」上,我也做了不少資料查詢等等,在這些過程中,我學到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我從來不知道一個漆器的製作需要耗費這麼多流程和時間,更不知道原來這麼一個精緻的東西藏了許多非凡的技法,而我想要用我在影片上看到的一句話來作為一個啟發:以實業家的精神勇於面對挑戰。
如同王清霜漆藝師傳承了這項手工藝的作法一樣,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學習才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或許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些工藝傳承師傳承的並不只是他們的技術,還有他們的態度,他們所有的心血、時間和能力全都放在「漆器」的傳承上,他們保存了一項古老的文化,更是把這個文化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詮釋出一個更屬於這個世代的藝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