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上台分享從開學到現在整理出來的檔案內容,一開始超緊張的,因為我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好,所以我就按照我的學習檔案怎麼寫就怎麼講,透過與老師的對話,我學習到很多,也知道還有哪邊需要改進。
有的時候,製作完學習檔案的當下不知道還有什麼要改進,因為我通常製作完就當作沒事了,所以很少會再回頭檢視整個檔案的內容與排版,只有看目錄跟大概的配置,不過這次有很多人幫我再看過學習檔案,讓我變得更加細心謹慎,用更認真的態度面對學習檔案,想要做得比好還要更好。
雖然製作學習檔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耐心與毅力,但是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盡管製作過程很辛苦,因為我不止有通識課要兼顧到,同時還有其他課也要顧好,壓力很大,不過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也瞭解到更多平常不會在系上學習到的知識,甚至透過老師發的那些文章中,我發現原來「文化」如同所有事情的源頭一樣,跟任何事情都有所關聯。
我上台分享完畢後,老師繼續上課,提到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網(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與文化部最新消息(http://www.moc.gov.tw/news.do?method=list&sn=1)的部份。
再來也提到了有關大陸文創產業--北京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藝術區,是一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地區的一個藝術園區。藝術區的名字是由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名稱沿用而來,如今,798除了數字本來含義以外,一般專指北京798藝術區,在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798共識,因此798也指這一藝術區引申出的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亦稱798方式。(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798%E8%89%BA%E6%9C%AF%E5%8C%BA)
而台灣,則是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為主,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資料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以上是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的歷史簡表。(圖片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_list.php?cate=about)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展演很多,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www.huashan1914.com/exhibition/calendar.php?cate=exhibition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B%84%E9%B8%AD)
此外,荷蘭概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Rubber Duck也在台灣掀起一股「黃色小鴨」的風潮,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例子之ㄧ。
關於黃色小鴨,是霍夫曼根據每座城市的天氣、潮汐及擺放位置等不同條件,對其作品重新設計尺寸,並且強調是為本地製造,他希望藉由每個城市參與製作,讓當地居民能夠更喜好黃色小鴨。(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B%84%E9%B8%AD)
※ ※ ※
【文本:文創薈萃】重點摘錄與我的觀點
「文化=無盡的創意」
在序文當中,數次提到「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一詞,二十年代初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他們共同編著的書籍《啟蒙的辨證》中提到,接著二十世紀中葉法國設回學家米亞基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承認文化商品畫會造成藝術的膚淺化,再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提出「文化、貿易及全球化」的說法,認為創意是人類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我的觀點也是認為把「藝術」當成商品販賣會變成一種降低附加價值的事情,就像量產販售的商品一樣,太過於大眾化,有時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大家都能擁有,那件商品就會變得很廉價,但是藝術的本質是不變的,同時這也證明了文化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
隨後文本提到了「創意產業」的概念,起源於1994年,由澳大利亞政府在其文化政策白皮書《創意之國》中明確指出:「由文化創造財富的經濟導向,強調對大眾的教育、藝文欣賞人口的培植,以及協助創意產業出口的重要性。」
其中,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也是全世界最擅長運用創意產業的國家,有鑑於英國獲致的優異成果,香港、丹麥、澳洲政府也陸續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新加坡則在1998年制定「創意新加坡計畫」,南韓也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與通過文化內容振興法--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已開發國家在科技產業之外,另一個新興工業的主軸。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始於2002年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內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年)」,積極以產業鏈的概念形態 ,重新定一文化產業的價值,以發展出兼顧文化積累與經濟效益的產業。
文建會於2010年初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而文創院則於2011年成立,文創院的腳色內容朝三個方向規畫:對創意經濟作趨勢探索、創新研究與育成。同一年,「地方文化中心活化計畫」更針對民眾的需求作修正,期望打造台灣成為學習生活美學的寶島。
「營造心靈藝術社區--創意基地 藝術聚落」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
成立於2007年,創辦人黃光男,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坐落於板橋市大觀路台北紙廠的舊址中,規劃為創新育成中心,目前有二十六家廠商進駐,進行產學合作,另有駐校藝術家組成台藝弦樂四重奏樂團、吳興國先生領導的「當代傳奇」劇團、十間藝術工作室、九位駐園藝術家;並設有台藝大畫廊及藝文沙龍空間,配合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培育工藝設計人才。未來將以「藝術產學」形態經營,打造為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學園區。
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不但是創意的研發基地,也是藝術產品產出及展示的聚落,而最理想的目標是由前述三者共同推動,使之成為公民藝術運動,將園區功能發會到最大,並設置「台藝大畫廊」,由黃光男校長指示前副校長林伯佑及藝政所所長廖新田成立。
※黃光男:橫跨多項藝術與文學領域,現任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作品包括「寶島風情」、「水墨天地」等系列畫作,及《博物館新視覺》、《走過那一季》等近五十本各類畫冊。
「時尚故宮創新領航--扎根中華文化 厚植文創商機」
故宮博物館:於1962年興建,1965年落成,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白牆綠瓦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搭配院前廣場六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莊重。
在文化創意引領知識經濟的潮流中,積極籌建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故宮經營成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聚落,並透過文創系列活動,提供民眾體驗精緻和深具故宮元素的現代設計產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故宮現有的文創產品,是故宮文物和一、兩百家廠商合作的成果,有委託產製品,也有品牌授權、影像授權,未來更計劃擴大文創產品的開發,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在一起。
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基地位於故宮斜對面、佔地五點四公頃,原本是國防管理學院的閒置校舍,現屬國安局用地,另有一小部份為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及文化局所有。
故宮矢志整合周邊資源的理念,將以「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做為「新思路」,同時噗展出台灣文創產業邁向國際舞台的「新絲路」。
故宮禮品店內主要商品分三大類,第一大類是複製品:像清明上河圖、青銅器、瓷器等仿製品;第二類是出版品:如展覽的導覽手冊、專集或畫冊,研究本訂成的專書;第三類則是旅遊紀念品,屬於周邊商品及延伸商品,像是「翠玉白菜」,可以有相關的書籍、卡片,也可以用其圖像作成皮包、相簿、筆記本、筆、手機吊飾等。諸如此類皆顯示出文創產品新意無限,將文化新舊結合,變化出更多不一樣的商品。
文創對故宮而言,在保存文物、以教育推廣文物的同時,並與不同產業結合,出現可行的外銷商機,更可能產生台灣特有的國際品牌,合作過程是授權,而授權的收益就是國庫的收入,當授權越來越多時,故宮最後就不再是國庫的負擔。
※周功鑫 :1947年出生。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畢生從事博物館工作,於故宮博物院服務長達二十九年,籌劃展覽無數;1993年語法國博物館界合作「印象派大師莫內與其同時期畫家特展」,開台北故宮與國外博物館交流首例,並創立故宮的義工制度,榮獲法國文化博士勛章。為台灣公認的博物館界少數兼顧實務與理論的博物館人。
「兼備人文關懷與時尚優雅--天地齊美 萬物和諧」
法藍瓷:創立於2001 年,創辦人陳立恆,他以其德文名字FRANZ,推出自創品牌,融合創新、人文、藝術、時尚等元素,創作出許多新藝術風格的瓷器睛品,深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知名藝人芭芭拉史翠珊的喜愛。
獲獎年表:
2002年奪得紐約國際禮品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獎」。
2004年被英國水晶陶瓷專賣零售店票選為第一名產品。
2005年獲得象徵台灣產品最高榮裕的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
法藍瓷以「創新、承諾、實踐、學習、分享」的經營理念創造世界品牌。2009年銷售以遍及五十餘個國家,全世界超過六千個銷售據點。
法藍瓷產品結合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且注重環保,讓外國人認同、感動,進而尊重華人文化。法藍瓷的圖案更以瀕臨絕種的鳥類和動物為主,透露出尊重大自然、追求跟天地和諧的人文價值,法藍瓷創辦者陳立恆提到,文創產品必須能流露內涵及生活的哲理,文創才有文化價值,才可永恆。
法國經濟學者皮耶.波納爾說,要審視一個國家實力,可以從三個面向觀察: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一個國家要有強大文化資本才會被人尊重,而文化資本肯定要看文化產業,另一方面,爲了創造出傳統的現代魅力,更需要以科技作為後盾,以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生產、行銷與服務,將文創產業轉為優勢的存在。
在製作產品前,創辦人陳立恆給設計師的訊息是,讓產品能吻合市場需求,同時設定出消費族群。基於這樣的理念,法藍瓷結合東方美學思考與西方新藝術裝飾風格,希望傳遞出東方的哲學精華,並表現融合東西方美學之優雅高尚。
※陳立恆:1951年出生,畢業於輔仁大學徳文系。為法藍瓷創辦人、亞太文創協會理事長。1984年成立以禮品貿易製造外銷為主的海暢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禮品代工商之一。感於中國人發明瓷器,卻被國外品牌發揚光大,於是開始想建立起法藍瓷王國--以精美高雅的品質感動顧客,我國元首出訪、張忠謀參加APEC會議,皆挑選法藍瓷作為贈禮。
「自立自強開花結果--迎戰風雨 永不吹毀」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前身為紙風車劇團,由吳靜吉、徐立功、柯一正、羅北安、李永豐等人創辦,並由李永豐擔任執行長。1998年成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下設紙風車劇團(兒童戲劇創作)、綠光劇團(成人歌舞劇)、風動舞蹈劇場(現代舞)和風之藝術工作室,另設「兒童創造力工作室」、「表演學堂」等。
年表:
2006年推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僅靠民間贊助,將國家劇院級的兒童劇場表演帶到全台三百一十九個鄉鎮,至2010年10月以完成兩百六十九個鄉鎮。
2009年在台中首展「紙風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並榮獲總統文化創意獎 。
2010年舉辦「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半年巡迴台中、苗栗、台北等地,觀眾逾七十萬人。
紙風車劇團自創團起一直有兩個想法:一是永續經營,另一則為人才培育 。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說,人才留不住,再多理想都無法發揮,劇團想長久經營,必須針對人才、品牌、做銷作整合性思考。劇團主力產品是兒童劇演出,所以應由觀眾角度思考,要讓廣大市場可以接受,即是建立紙風車品牌的想法與實際做法。
紙風車劇團有一內規:票房一定要百分百。因此,作品品質必須保持一定水準,不能做壞任何一齣戲,即一個劇團不論多會催票、組織動員、宣傳,觀眾直接看戲的口碑與喜愛程度依然受到劇團的重視,所以每次創作都需再創意及表演形式上力求變化。
再來,由於2002年紙風車劇團沒有通過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補助申請,使得一切必須回到自我檢討,從劇團演出的創意性、藝術性、教育性、行政管理、製作流程、行銷宣傳到觀眾回響等,重新加以檢討與思考。
紙風車在最艱苦時也沒有朝商業營利方式經營,仍專注於劇場演出,更擴大了劇場演出的價值,表演團隊更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場面、鼓勵創作與永續發展這幾個層面作為經營策略 ,團長更指出,他們重視的是作品的品質和強化觀眾經營,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創造機會,方能化危機為轉機。
此外,創團人李永豐本身對於藝術原創的堅持,特殊的領導風格,以及對於所有事務堅持的態度,使得紙風車團隊能有今日的成績。
2006年底,紙風車團隊開始推動「first mile, kid's smile--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把國家劇院級的表演送到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更希望藉此計畫,引起公眾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拉近台灣的城鄉差距。
※李永豐:1962年出生,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1992年成立紙風車劇團,製作原創精緻兒童舞台劇。三十六歲獲得國家中興文藝獎章(戲劇類)。四十至四十五歲策劃及經營管理百年古蹟「紅樓劇場」風華再現。是台灣兒童劇團中極富創意的先驅領導者。同時,連續八年承辦文建會之全國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
※任建誠:1966年出生,為現任紙風車劇團團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大四那年決定投身兒童劇,以「巫頂」一角,成為劇場界親子觀眾所熟悉的「美國巫婆」。因導演吳念真的緣故,接拍「全國電子」鄉土系列廣告。
「升級產業進階國際--進化品牌 高度思維」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1999年,原名為「台灣工藝研究所」,2010年初改制為「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將台灣工藝帶向知識型創意產業,是台灣工藝文化的重要推手。
爲探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態度與價值的美學空間,提供多樣的服務,更在主任「林正儀」的催生下,代表台灣工「藝」與創「意」的Yii(易)品牌,媒合工藝師與設計師,呈現高藝術級家具,成名作「Chair 43」即是全球首張竹製流線懸臂椅,從此讓國際看見台灣工藝之美。
其中文章更提到,要先做好在地化的自我認識,才能透過工藝技術和產品設計,表現於產品、作品中,接著走出去介紹,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認識台灣。而台灣社會因歷史因素與多種文化交揉激盪,現代人則受歐美文化的影響,所以工藝設計不能只顧著緬懷傳統的美好,要能深入現代生活,與時俱進,讓使用者、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情感運動,這才是真正將在地化融於工藝設計商品中。
由於工藝產業是國家推動文創產業的六大旗鑑計畫之一,所以工藝中心在2010年另成立行銷組,期盼今後能在「智慧財產審議委員會」與「行銷組」的相輔相成下,使國內工藝品推廣會更加有利。
※林正儀:1958年生,為現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並鼓勵 Yii(易)品牌計畫,2010年前進米蘭家飾展,獲得媒體評選為「Top100」榜首。
「競標創藝之舞台--沒有圍牆 任君遨遊」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園區土地建於日治時代(1916年),原屬民營酒廠,1975年更名「台北酒廠」,閒置十年後,1997年被藝文界人士發現,當作一個真正與城市生活結合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隨後,此地成為全民共享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並舉辦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
年表:
1999年由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
2002年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改設為「文化創意園區」。
2007年11月由台灣文創公司向文建會取得經營權,董事長王榮文將之更名為「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目的在維士園區的規劃更完整,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示範園區。
2010年8月與文建會簽訂「文創產業旗鑑中心BOT案」。
「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是華人世界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送給台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的書法題字,金庸筆下的華山,是江湖英雄「比武論劍」的擂台,而台灣的華山則是十五種文創產業高手競飆創藝、大展才華的舞台 。
文建會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鑑基地」。董事長王榮文給自己下了三個目標:使「華山1914」成為文星匯集地、華山成為文化觀光熱點,以及創投基金找尋標的之處,他相信透過創意來創業、透過文創產業來改善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是世界的潮流。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是個文創平台,也是理想與勇氣實踐之地,王榮山的理想視此地要有四種功能,就是「一本大書(活動出版)、一種風景(環境優美)、一所學校(相互學習)、一個舞台(創業)」 。
「華山1914」是年輕人飆創意,也是成功藝術家、創意人或社會新秀選拔的地方。文創不是新產業,而是既有的十三種產業的統稱,所以出版、音樂、設計、電影都可被稱為文創產業,在園區內,就是要讓產業和產業相互加值,相互升級。
董事長王榮山找來收藏家,期盼能在華山至少展出十二件台灣自然珍寶,太平山的簡永松董事長響應他的理念,將他收藏的一千八百年年輪、五公尺高的太平山檜木借放在華山;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借展舞千歲海底牛樟化石;另外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借龜山島海底噴泉噴出來的硫磺球。
王榮文也邀請社會大眾分享他們的寶物,寶物的年代並不重要,而要能說出一段台灣的故事,透過解說具有教育意義,更以博物館的規格來保存。
※王榮文:1949年生,為現任遠流出版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董事長,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擔任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展、中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展等職。1987年獲得台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書店「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試圖在社會上推動「沒有圍牆的學校」角色。左手談文化理想、右手講經營績效、中間用創意腦袋的他,2000年成立「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數位出版領域,如今更以空間出版的概念經營華山園區,希望全世界透過華山再次看到台灣。
【心得】
我讀完這個文本後,從許多文創的個案中了解到他們的成功並不是一直都很順遂,而是伴隨著許多風險與失敗,我很佩服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王榮文董事長,他雖然坐在位子最高的地方,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去執行他的理念,從他的簡歷當中,他也當了許多公司的董事長,如此忙碌的人依然堅持他所認為的事情,並有效地去實現他的理想。
我對於王榮文董事長所說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很感興趣,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介紹標題也藏了這個意思,其中他也提到了華山是一個實現理想與勇氣的創意平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四個牆壁為起來的教室才是能夠好好學習的地方,然而他卻認為除了教室之外,我們還能夠從其他地方來提升自己的內涵,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呼籲口號外,更有所作為,而不是紙上談兵。
此外,紙風車劇團的理念也使我有所共鳴,因為有的時候「藝術」並不能成為維生的工具,更何況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持續高產量的創作與維持一定的品質,若非每個人靠著毅力與秉持信念是不可能完成的,從中也能看出他們整個劇團的合作精神和向心力。
我認為「文創」是一種文化永續性的方法,除了可以融合過去與現在、東西方之美之外,也能看出文化創意的與時俱進,從文本中的個案能夠了解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創方面,我也學習到許多在逆境中生存和秉持信念的精神。
【出處】
郭士榛。文創薈萃:啟動第四波經濟力。人間福報2010年10月 ,福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