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第十三週 文化資產與社區整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個案

2013.12.02上課內容與心得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兩個影片,一個是「華夏文物古今談」,另一個是延續上一週的影片「台灣工藝薪傳錄」,由於這兩個影片內容相似,我已經於上週的文章內容詳細介紹過,所以這次只放上我在課堂做的筆記。

※  ※  ※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成立簡介】

  「天然漆」是漆樹所分泌出來的汁液,由於具有耐酸鹼、防腐潮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廣泛運用為皇室器物與民生用品的塗料,遠自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曾出土朱漆木碗。唐朝時,漆傳至東瀛,其金碧輝煌的質感,震撼了日人,而被吸納發揚為國粹。而今,「 japan」更成為「漆器」的英文名稱。

  漆在清朝末年傳入台灣,日治時代由於日本人愛漆、用漆的文化性,而在台灣試種漆樹。 1921年,安南漆樹終於在魚池鄉蓮花池試驗所試種成功,而後在銅鑼推廣種植,四、五十年代以後轉移至埔里,往後二、三十年,天然漆不僅是台灣一項舉足輕重的產業,在埔里、銅鑼更有一大群子弟是靠漆液養大的。

  九二一震災館內損毀情況 天然漆產業在台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經萌芽、璀璨與沒落 ,而今 碩果僅存的業者「龍南漆器公司」,等於是見證了台灣天然漆產業史的興衰過程。(文字簡介來源:http://www.longnan.us/010.htm

 【天然漆】

  「天然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塗料,取自漆樹上採收下來的樹汁所提煉而成,是塗裝漆器的主要原料。

  戰國漆器 據考古發現,中國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使用木胎朱漆碗的遺跡。商周兩代時,日常生活中使用漆器已經相當普遍,舉凡食用、建築、養生,都應用到漆製的器皿。而後的竹簡書寫、各種舟車、弓矢、盾甲、樂器,更都廣泛的以漆作為塗飾。

  這是因為漆液中含有超過一千個分子的酵素,酵素具有促乾、硬化的功能,且具有防腐、耐酸、耐鹼、絕緣等特性,塗上天然漆的器物就可以保存長久,用途廣泛,對人體無害,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故有「塗料之王」的稱呼,也是深具環保、健康與文化的產物。(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0.htm

【天然漆的重鎮--埔里】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復初期,台灣的主要漆產地還是以銅鑼為主。但因漆樹是一種淺根性植物,怕颱風,也怕受到含有高鹽分的海風吹襲,因此少颱風、不臨海且氣候宜人的埔里成為十分適合漆樹生長的首選之地。許多銅鑼漆農漸漸在民國四十年代轉移到埔里來種漆。

【進出口漆】

  民國 46 年,中共國旗被日本人焚毀而使兩國外交發生磨擦,演變成貿易斷交,直接衝擊生漆市場。當時日本生漆市場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漆是由大陸供給,生漆來源突然中斷,引起加工業者的恐慌,紛紛轉向台灣採購,天然漆價格突然暴漲,由每公斤台幣六十元左右漲到八百元的天價。大埔里生漆年產量約五公噸數量雖然少,但價高,祇要是天然漆生產者,收入都相當可觀,因此農民大量投入種植漆樹。

  天然漆價格上漲,帶給少數漆農經濟利益及中間商人高利潤,大家漸漸疏忽保持品質良好,日本天然漆精製加工業者以高價買到劣質漆,而開始對台灣天然漆的品質失去信心,進行抵制購買,價格亦跌入谷底。

  但「龍南」的創始人徐阿龍堅信,憑著埔里的生漆品質與良好的透明度,只要重新起步,維護信譽,一定可以再啟雄風。民國 五十一 年,徐阿龍著手積極從事漆樹品種改良與研發,經過兩年的努力犧牲,日本顧客終於肯定台灣產的天然漆品質確實優良,並恢復信心,日後天然漆輸出日本,指定由徐阿龍檢驗合格才准許輸出。「龍南」的金字招牌,漸獲業界佳評,內外銷市場逐漸鞏固,生產者亦恢復昔日信心。

  後來因為許多業者轉向收益良好的檳榔樹,而一向甚少受到颱風襲擊的埔里也在民國七十五年的韋恩颱風和八十三年的道格颱風相繼摧殘下,使得漆樹嚴重受損,業者損失慘重,為了維護家計許多天然漆業者紛紛轉業。天然漆在埔里的命運每況愈下,終至夕陽黃昏。

  幸而「龍南」企業以保存台灣天然漆文化為職志,將數十年來從漆樹種植、採漆、製漆、漆器製作、漆藝創作等經驗與相關器物逐一善加保存,成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作為推廣天然漆文化的傳承基地,並為台灣天然漆的文化財留下一脈珍貴的薪火。(天然漆的重鎮--埔里、進出口漆的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23.htm

【漆藝技法介紹】

  夾紵脫胎 :
  「紵」是指白而細的布。「夾紵」就是以布料和漆混合多層相疊,利用漆的黏性和布的張力,附著於預先做好的胎體上,等漆和布完全乾燥後,再將原來的胎體脫去,只存漆和布所做成的堅硬器皿,這就叫做「夾紵脫胎」。

  變塗 :
  又稱「犀皮」,以絹布、桌巾、刮刀等貼觸於漆面,使漆面形成各種斑紋,而後填入色漆,等乾燥後再磨顯出各式文樣。金蟲蝕

  金蟲蝕 :
  在胎體上以 稻殼製作出類似被蟲啃蝕過的痕跡,並上各種色漆之後,貼上金箔將之磨顯出來,此技法被稱為「金蟲蝕」。

  剔紅 :
  在胎體表面塗上多層朱漆,等半乾後就在朱漆上雕刻圖案。

  螺鈿 :
  即是鑲嵌,用金、銀、錫箔或骨、蛋殼等材料,裁出圖案,嵌入漆器表面,再經髹漆、打磨、推光、使圖紋和漆面平整,藉由不同材質所顯露出的不同的光澤,稱之為「鑲嵌技法」,又叫「百寶嵌」。

  蒔繪 :
  此技法源自中國的「平脫」,目前是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在漆面描繪圖像紋樣,灑上金、銀、銅粉或乾漆粉,上面再塗上數道漆,經研磨以表現金銀圖樣閃耀的畫面。
(資料來源:http://www.longnan.us/072.htm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網址:http://www.longnan.us/index.htm

※  ※  ※

 工藝傳家特展:

特展以陶藝與漆藝為主軸,而其中漆藝的部份,展示了陳火慶藝師家族和王清霜藝師家族。


  
陳火慶(1914~2001)

因父親認為「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陳火慶13歲即進入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隨日籍及福州師傅習藝。從一開始對漆藝一無所知,到後來越做越有興趣,自此與漆藝結下不解之緣。

出師後升任師傅並兼任私立臺中工藝傳習所漆工指導,戰後日人撤離,漆器產業日益衰微,為維持家庭生計進入空軍擔任漆工,但因長期接觸化學漆染上氣喘,加上妻子猝逝,為專心照顧家庭而退伍,改於家中自行承製漆器。

民國60年代適逢臺灣漆器外銷日本的全盛時期,日商求才若渴,經引介結識陳火慶,對於其製作的漆器極為讚賞,奠定日後合作的基礎。62歲時與三子陳志銘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並擔任多家公司技術顧問,為漆器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陳火慶精通胎體製作及各種紋飾技法,晚年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其於民國75年榮獲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漆器薪傳獎,乃實至名歸。

 情感傳遞

漆器製作必須具備過人的耐心與嚴謹細膩的心思,例如「絞漆」時須先將漆包入布中,手持兩端絞緊後,瀝漆三次方能完成;但長子陳清輝(1936~)在協助時,常因急躁而出錯,以致遭到父親責罵,從而體認到陳火慶傳授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包含做人處事的態度。

三子陳志銘(1944~2001)則於民國65年毅然辭去原有職務,全心協助父親成立欣德漆器有限公司,生產天然漆製作的木胎漆器外銷日本。其常年隨侍父親身旁,父子倆在情感與技藝間的深厚連結,著實令人稱羨。

手感溫度

為孕育出一件溫潤雅致的漆藝作品,必須不疾不徐地做好每一個步驟。從陳火慶的此套工序版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木胎到表面的上漆打底,竟需經過30道繁複的工序,不禁令人讚嘆其中所需投注的耐心、細心及毅力。

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火慶在繪製棋盤格線時,即親自製作棋盤畫漆線尺,以求得心應手。此外,雕刻刀亦須時時仔細研磨,保持刀口平直無缺並維持刻刀的角度,方能事半功倍。

年表:



1914
生於臺中市清水區。
1927
入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擔任學徒。
1932
學成出師。
1934
與余燕女士結婚。
1936
長子陳清輝出生。
1944
三子陳志銘出生。
19471959
入臺中水湳空軍飛機製造廠從事飛機塗裝。
1959
為照顧子女,自空軍退伍,專心從事漆器製作。
1973
擔任立偉木業公司技術指導兼製作外銷漆器。
1976
成立欣德漆器股份有限公司,與三子陳志銘共同經營。
1984
擔任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中國漆藝傳習研習會」教師,歷時約6年。
1996
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之「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傳習藝師。
1998
榮獲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2001
逝世。




 王清霜(1922~)

王清霜出生於臺中神岡,15歲考進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由校長山中公推薦,遠赴東京美術學校進修漆藝,並利用課餘時間習畫及雕塑,不但打下了深厚的美術基礎,更從此將漆藝視為一生的志業。

30歲時毅然放下個人稍具規模的事業,應顏水龍邀請,全心投入輔導手工業的工作,除致力提升工藝製作的技術外,亦著重研發與設計創新,為臺灣的手工業發展恪盡心力。

民國48年王清霜於南投草屯成立美研工藝公司,並率先自日本引進技術,以塑膠胎體代替木胎,開發各式實用性產品,大幅降低製作的成本,讓漆器更能深入民眾的生活,為漆器產業的推廣,開拓出新的局面。

69歲後專心於漆藝創作,尤以蒔繪技法最為精湛。其於民國96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99年獲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的殊榮,在在肯定其對臺灣漆藝繼往開來的深遠貢獻。

情感傳遞

王清霜的子女自小即跟隨父親學習漆藝。次子王賢民(1950~)與三子王賢志(1952~)回憶起投入漆藝的點點滴滴,說道:「這條漆路,一路走來相當的順暢,全是因為家中有最棒的活字典,可以隨時提供諮詢。」兩兄弟大學畢業後即協助父親經營美研工藝公司,不僅參與了傳統漆器產業轉型的過程,也自父親傳承了漆藝創作的嚴謹態度與美學素養,進而投身漆藝的推廣與教學。長女王麗華(1948~)在擔任美術教師之餘,亦致力於漆藝創作。其一家兩代人的努力耕耘,為臺灣漆藝的發揚與承傳增添更多薪火。

手感溫度

「蒔繪」為日本漆藝的主要裝飾技法,因漆層厚度的不同,有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等多種變化。首先於漆面以蒔繪筆描繪圖案,再以手指輕彈由竹或麥桿製成的粉筒,自不同粗細的網目灑敷金粉、銀粉或色粉等,產生有如砂畫般微妙的漸層,再經固粉及研磨,彰顯其熠熠光采。

王清霜的刮刀、粉筒等工具多為自製,以過人的耐心與長年的鍛鍊積累,將手中工具變為心及手的延伸,讓作品達致精奧高妙的境界。

年表:



1922
生於臺中市神岡區。
19371940
就讀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
1940
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漆藝。
1944
與陳彩燕女士結婚。
1948
長女王麗華出生。
1950
次男王賢民出生。
1952 
三男王賢志出生。
1954
擔任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教務主任。
1959
辭去公職,於南投草屯創立美研工藝公司。
1971
自日本引進尿素成型技術製作塑膠胎體。
1991
應臺中工藝美術學會邀展,開啟新階段漆藝創作生涯。
1996
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之「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漆藝教師。
1999
榮獲第七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民俗工藝類薪傳獎。
20042005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技藝傳習教師。
2007 
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第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
2010
榮獲國家指定「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



以上資料來源: http://www.ncfta.gov.tw/inheritance2/page2.html


※  ※  ※

心得:

  從上週到這一週的重點皆放在「漆器」上,我也做了不少資料查詢等等,在這些過程中,我學到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我從來不知道一個漆器的製作需要耗費這麼多流程和時間,更不知道原來這麼一個精緻的東西藏了許多非凡的技法,而我想要用我在影片上看到的一句話來作為一個啟發:以實業家的精神勇於面對挑戰。

  如同王清霜漆藝師傳承了這項手工藝的作法一樣,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學習才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或許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些工藝傳承師傳承的並不只是他們的技術,還有他們的態度,他們所有的心血、時間和能力全都放在「漆器」的傳承上,他們保存了一項古老的文化,更是把這個文化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詮釋出一個更屬於這個世代的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