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第十二週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11.25上課心得與內容

老師今天上課跟我們分享了他去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照片與介紹相關的活動內容,其他如筆記(上圖)所示,此外也播了一個影片「台灣工藝薪傳錄」。


  關於「漆器」的歷史:



時代

夏代
木胎漆器(日常、祭祀);顏色:朱、黑
殷商
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周朝
除了朱畫之外,還用貝殼、金、玉等材料裝飾嵌入漆器,以貝殼嵌入漆上裝飾的稱為螺鈿。
春秋、戰國
1.          漆器的木胎生產變的更加容易,部分生活用品常用漆器;胎骨材料也變的更加多樣化。
2.          此外為了增加器物的立體感,使其更加精美,雕刻和漆工互相結合,許多動物形象經過雕刻,巧妙的纏結在一起,漆器的用色也更為豐富,技法也更為熟練,圖案表顯多為宗教及當時的生活型態。
秦朝
漆器是貴重物品的代表:因它胎體輕便、方便使用、光澤美麗,甚至取代了青銅器。
漢朝
1.          漆器為當時人普遍使用。
2.          西漢時期,漆器的製造已有細緻的分工。
3.          1959年貴州清鎮平壩村漢墓出土西漢耳杯,其銘文顯示西漢有素工、髹工、上工、銅耳黃塗工、畫工、清工、造工等工種。
4.          多子盒──奩的出現。
5.          器物的裝飾除了彩繪和針刻,也出現金銀鑲嵌(戧金),更調配出各色的油彩以作畫。
6.          裝飾題材具體反映出漢代道教和巫術信奉的思想與生活內容。
7.          漆器在漢代以後急遽衰退,極大地浪費了社會生產,加上物美價廉的瓷器工藝日漸成熟,漆器逐漸脫離日常生活用具的範圍。
西晉→南北朝
1.          由於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紵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
2.          所謂的夾紵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唐代
漆器呈現出華麗的風格,漆器製作技術也往富麗方向發展,金銀平脫、螺鈿、雕漆等製作費時、價格昂貴的技法在當時極為盛行。
宋代
1.          漆器的製胎和髹是技藝已經十分成熟,當時不僅官方設有專門生產機構,民間製作漆器也很普遍。
2.          漆器所製作的器皿,樣式多且富變化,造型簡樸,表現出器物結構比例之美。
3.          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靜謐為主。
明代
1.          跨入新的階段。
2.          官方設廠專制御用的各種漆器,並由著名的漆藝家管理。
3.          除了官設的漆器廠外,民間漆器生產也遍及大江南北。
4.          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明初有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
5.          集漆器工藝之大成的著作:黃成著,楊明注《髹飾錄》。
清朝
1.          清代初期製漆業承續明朝,在全國各地發展,以乾隆時期為盛,並逐漸形成各自的製作中心及地方的特色。
2.          乾隆年間以紅漆造龍椅。
3.          直到晚清,清政府的政治從一片繁榮到政治腐敗,整個手工業亦受到波及,除少數地區仍有貢獻外,漆器製造和其他工藝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
現今
中國大陸:福州的脫胎漆器、廈門的髹金漆絲漆器、廣東暈金漆器、揚州螺鈿漆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成都銀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紅漆器、細螺鈿漆器。
台灣:南投縣黑髹漆器等。
 
  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漆器」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師上課時有特地強調,雖然「漆器」是實體物,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在於「人」,由人傳承下來的方法則是無形的產物。

  台中有一座「豐原漆藝館」,館內舉辦了許多關於漆器的相關活動,如今日影片當中的主角「王清霜」老師也曾在此博物館裡展出。

(圖片來源:http://www.taichung.gov.tw/


※  ※  ※

泰雅族染織相關學習PDF):



歷史源流
發展概況
1.          尤瑪‧達陸領導的野桐工坊一直在泰安鄉象鼻部落推動染織文化產業重振工作。
2.          籌組培訓專職婦女染織團隊,打破「傳女不傳外」的族規,使泰安成為國際馳名的染織村。
3.          泰雅女子傳統織布手藝,代表個人巧手慧思,也是泰雅婦女社會地位的指標。
4.          四、各家的獨創圖紋技術,讓傳統的泰雅編織技術呈現多樣的風貌,獨具特色。
/藝能特色
1.          泰雅族染織工藝為原住民族群中最具特色者,獨創的織布圖紋具有其文化性、傳統性,且形制豐富深具藝術性。
2.          染織工藝以苧麻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其取材、技法與圖樣皆具其族群特殊文化色彩,技法承續傳統,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夾織與挑織技法表現尤為優異。
3.          泰雅女子傳統織布手藝,代表個人巧手慧思,也是泰雅婦女社會地位的象徵,故染織工藝保存自我族群特色,尤瑪.達陸女士致力於該工藝二十餘年,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染織工序知識庫並從事教學與創作,在泰雅染織領域中最具代表地位。

文字來源:http://www.mlc.gov.tw/TraditionalArt/index-1.asp?Parser=99,6,127,28,,,3

相關新聞:http://big5.chinanews.com:89/tw/2013/11-05/5464862.shtml

染織的原起: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nt_js/html/west1/dye/preface/index.htm

賽德克族文化教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zvAsQYkb6A&list=PLJdISK-h2z6ypuAn5VipJ1CRHnhtepigO

※  ※  ※

黑衣壯

(圖片來源:http://www.glsxg.com/)


  「黑衣壯」是廣西壯族的一個支系,主要集中在廣西與雲南邊鄰的那坡縣,按自稱和語言劃分有12個族群之多,總人口51800多人,占當地壯族總數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並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徵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文字來源與詳細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119652.htm

  相關訊息:
  (1)http://big5.huaxia.com/ly/fsmq/dl/2011/10/2612964.html
  (2)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5/20/c_124733782.htm

  相關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aen2xnNo0